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竟然会因为一场大雨,就要延迟9个月才竣工,骤听起来确是匪夷所思。; Q: ]* r( t1 W$ M' I
; Q) ?- n0 I' `) Y- T$ E
当贯穿深圳至北京的高铁已经通车,深圳至上海的高铁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一波三折的香港段高铁,却要延迟到两年后才竣工,2017年才通车。除了天灾,当局还需要检讨有没有人为失误。& R% \5 m8 u& C9 z( a$ d
/ ?* w, Q5 p# M7 ?上月底本港多处地方豪雨兼落雹,元朗降雨量被形容为200年一遇。港铁解释,暴雨把泥土和碎石冲进工地,堵塞去水渠,雨水流进钻挖中的隧道,浸坏了有精密电子零件的大型钻挖机,无法运作。
! ~8 m% @4 A9 A" v) {- @- c: T% {- |& f% M6 D K) u3 W* y
高铁单是菜园村车厂收地,已经闹出很大风波。当局宁愿花多几倍建筑费用,把整条香港段采用隧道形式,减少收地影响和巨额赔偿,希望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岂料会发生隧道水浸严重瘫痪工程的意外。
1 U% }+ Y+ A; C8 _6 K; V8 C- E% N |5 N2 k1 ?" ~ b; Y: K7 L
疑隐瞒情况今自打嘴巴
. Q# K* {# t+ _) V
, O2 {( d, p* t+ a元朗区有两段隧道是以爆破工程建造,区内其余路段的隧道,则以巨型钻挖机建造。钻挖机比爆破工程安全,效率稳定,加上地底进行,可以减少受天气影响。" Z' J2 Q" z3 f* [$ q& Z0 E. z
, @5 i' B8 Y1 `, E, b" g: b
大型工程因受天雨关系延误,事属正常,主要原因是露天作业,因风雨停工,无可避免。今次地底工程受天雨影响浸坏机器,则较为罕见。有关方面事前有没有做好防洪措施?有没有足够的警觉和应变,避免浸坏机器呢?港铁尚欠市民一个交代。% B6 E* {" L6 U8 `
! M: S) z/ x5 c7 d }( P I
除了天雨,港铁昨日同时指出工程遭遇其他阻滞,包括西九龙总站和边境湿地一带的地质和地下管道设施问题。不过,去年底传出西九站工程延误,港铁已经表明可以调整不同项目的次序,这边工程遭遇问题可以先做那边,透过交叉施工,来确保整项高铁工程能够如期竣工, 当局又同意港铁输入外劳来追赶工程死线。6 D9 G4 I" e2 t% b1 r; J7 n6 [- `9 f
' g1 R& ~, K0 w( O$ A2 A. m如今港铁以这些理由来解释施工延误,就难免有自打嘴巴之嫌,甚至令人质疑当初有没有向政府和市民隐瞒问题的严重程度。
/ {+ c* v5 t2 B( V. `" m
$ i( v% B2 c: O损失谁承担须厘清责任
/ J: H" O7 ]6 ?0 \: \, Y4 `+ c' T/ k& t/ L! ?/ [
当初立法会通过拨款669亿元兴建高铁,当中已经包括产生问题时的应急费。港铁指有关延误导致的额外开支将由应急费支付。至于应急费是否足够,港铁讳莫如深,而且,如果延误除了天灾还涉及人为过失,有关损失又应否全部由纳税人包底呢?
+ _+ B0 \/ ~& S6 R6 e. k5 L/ l! h* _9 s) I$ [
有关方面曾经推算,单以节省旅客时间来计算经济效益,高铁通车50年的经济效益都已达870亿元。现在延误9个月,平均计算流失了13亿元经济效益,这尚未计及社会透过旅客消费等各方面的得益。本港急须融入内地高铁网络,以保持竞争优势,以及为大型文化和体育项目吸引客源和一流表演团体,带动创意产业,高铁还要经过两、三个雨季才能够竣工,更须做好保护措施,防范一再延误,令港人引以自豪的高效率沦为笑话' w1 k9 V- Y0 N$ q, |" Z4 F
7 P2 E9 ^8 t d9 y" A8 ~5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