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ad 于 2013-9-18 03:49 编辑
2 a2 a3 `) v4 O! x* H
. Z. W& s- @9 v新加坡本地的华文程度基本上已经烂到根了,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下滑,人们除了保留一些日常交谈所需的基本华语,在文化层次上,华文在本地可以说已经基本消失。一个地方,年轻人普遍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的语言则必然会被淘汰。这和政府推行的语言政策有关,学校对华文的要求也越来越低,学习华文只是应付考试,因为绝大多数人走上社会后是用不上华语的。
1 f! F1 _/ ~$ k, S% I3 \& U P
( z. h9 M2 i9 g; b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华文衰落的现象呢?0 Z! o6 W: R. c
答: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英文已经很深的扎根于新加坡社会,对华文的需求也只是受到中国崛起的影响,考虑的方向还是商机。但新加坡的华文不会彻底消失,这里还有大量的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等地的移民源源不断的将华文化带入本地,虽然占据的比例不大,但基本上保持了一定的华文市场,让本地的华文水平基本还能维持在口语水平。在与中国移民的交流中,本地人也有机会零星的接触一些华文化较为纯正的源头。
& X8 Z$ U* Q* n3 M+ t$ w+ ^" k5 E3 d8 Z$ c# ^ W' D
有人提出把英语作为新加坡人的母语,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 k) N. Z% [- d/ p3 z: u8 s答:在新加坡一直有人提出英文才是新加坡人的母语,这个问题讨论了很多年,越讨论似乎这种可能性就越高,而实际上是因为本地人懂母语或对母语感兴趣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的缘故。这种现象确实很令人不安,但似乎这也是必然的趋势,没有人可以改变。因为实际母语已经在长期的割裂状态下与大多数人没有多少关联了,日常使用的都是英文,所以英文取代各种母语而成为四大种族共同的母语仿佛是必然的。但新加坡人毕竟不是央格鲁斯族后裔,这里四大种族人也没有任何人的实际母语是英文,所以这种因外力干涉而形成的类似母语,我们只能将其称为新加坡人的继母语。" ]8 A) v+ p, Q+ m$ k
/ S A1 v/ g9 d9 l3 h3 ^
打个比方来说吧,你被一个家庭收养了,你是这个家庭的儿子,收养你的夫妇就是你法定的父母,那么反而对于亲生的父母你可以不必尽任何法律上的义务。因为这时你的养父母才是和你的有义务双方的父母。但人心是肉长的,知道感恩戴德,也应当知道血浓于水,合法还是合情,都只在个人了,大可不必争一个名份。
/ I7 N9 d r% z: d0 b但这里还是有必要说一下,如果一名新加坡的华人对一名英国人说自己的母语是英文,这很可能会遭遇到严重的鄙视。这是人们对母语的普遍认同方式,母语的内涵就是代表了母族文化,外延就是概括了体貌特征等。认同母语,这不但是自己的自豪,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在中国居住了好几代的非洲人,说自己的母语是中文,你还是会觉得这个黑兄弟是个怪物,他连自己的黑人话都不会说了?
; y: u) B9 M$ D( X' I. K" [( d; y8 ^5 Y4 i4 T% @% j8 i1 G2 i: n9 u
华文的衰落对本地人群有什么影响吗
+ |! k4 c; z- C e答:我刚才说过,英文是新加坡人的继母语,不是亲生的,也就是说你缺乏这个文化的遗传基因,表面上学的很像,而骨子里的东西因为缺乏遗传基因你是学不来的,这对于新加坡人在思维方面的影响较为突出,当你和本地人交谈时,即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言谈竟是如此的浅薄,可能这是个满脑子实用知识满肚子实用技术的人,却在他身上找不到一丝文化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烙印/ h' `- f* m; Q) T+ i" J, d
0 T# g! @6 I& D& E, ]---文化教育的博客
! `8 l5 o. \, K9 `
4 N" E, R1 h9 W7 z# X! t- H4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