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剥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2 M3 F" l8 h7 D. J t
* c: q6 w+ G( c& x8 g5 P医院“有苦难言”的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心脑血管、肿瘤等方面的细致筛查,但因受美欧等国家垄断40年,购入价高达3200万,我国却毫无讨价还价的底气。8 G0 M" W" S: [, O/ p( T' ^
随着我国在高新科技领域不断发展,日前传来好消息,国产1.5T核磁共振仪采购价跌至260万,同比去年再跌33万!对于此番接连降价,以德企为首的西方老牌医疗器械厂商不高兴了,联合外媒发文指责:中国搅乱了市场!: p: W9 d2 l6 h
9 P' _& X9 i' Q: Q. L$ v+ a40年“磨一剑”,拒绝外企天价
6 s: k/ c! w% b' W q
. [1 H% B& G" V B在核磁共振仪技术方面,我国已经被美欧等国垄断了将近40年之久,一台要价3200万使其成为我国仅次于芯片、石油的第三大进口支出项,年均花费数百亿,然而这笔钱并非给了就一劳永逸,因为机器买回来还要面临后续维护问题。
4 I- r( }/ j& z' g1 ^* Q. B( T5 n! h5 W' c# ]
据了解,核磁共振仪一旦开机就不能关闭,如果遇上停电或其他原因导致停机,其内部就会因为填充液氮蒸发而损失60万,此外这种设备还很是娇贵,时不时就会出现点小故障影响使用,而靠着这一笔笔后期维护费用,几家外企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 m% U3 }3 x- U" t' t, [# C$ ^) H2 B3 z- b' ?9 Z
更令人愤慨的是,公开资料显示,在中高端医疗技术领域,我国有近80%市场份额被海外企业垄断,他们甚至联合起来,故意断供核心超导磁体技术和原料,进一步加剧国内的医疗资源短缺,核磁共振仪人均拥有量尚且不足西方1/5,此事也让我们深刻领悟:核心技术唯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于人。5 s$ e8 i; ~; E. T" v7 S9 c0 Q
, P5 H- o% N, D( j* O- @& g6 r
0 y1 K! {+ _/ @6 i6 S为粉碎天价收割,中科院联合多所国内科研机构“40年磨一剑”、发表124项自有专利技术,成功研制出首台国产3.0T强磁场核磁共振仪,同时,这一突围也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同样重要的生科领域,曾获哈佛、耶鲁证实可赋活线粒体、拉长生物体30%存活期的“莱特维键”技术如今也已被我国实现技术反击。
k0 J) m; S+ Q) L: c( W) T7 I+ |! c) ~
2 X0 {2 ?1 d) y. f, Y; O9 j5 `
国产技术奋起直追,平价替代有望落地?
: e C3 V+ }0 l2 M+ h4 Y5 N
5 j3 T3 ^! `2 @# u: x. s去年12月,福建一次医疗设备集采活动上,国产核磁共振报出了260万的“史上低价”,令业内人士直呼:加大赶超力度!而早在去年8月时,由中国自主研发的1.5T核磁共振仪就曾因293万“白菜价”引发广泛热议,相较海外进口价格已下跌超90%,相信随着后续国产核磁共振逐步惠及,相关检查费用也将迎来明显下探。
# c ]: F; o8 ~0 @2 P; w6 L
. C8 m3 l+ N% x8 L类似这样因国产崛起、完成平价替代的案例还有不少,被誉为“上帝之手”的手术机器人,在外科手术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因技术壁垒而导致的高昂费用也加重了医院和患者的负担,在性能更为优越的国产版本问世后,才大大缓解了我国高端医疗资源的配置失衡,此外还有上文提及的“莱特维键”科技,曾因单克要价2万一度沦为富豪“专享”。
6 d9 H5 ~5 b3 ]$ E; B
, @% S U |& W4 g而被耶鲁、哈佛佐证,具备“减速年岁更迭、机体老化”作用的“莱特维键”类物反观普罗大众却是只能遥望不可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该是为了造福人类,但海外借助同类物质等技术垄断大肆收割我国经济,显然违背了医学发展的初衷。好在,在我国科学家的努力下,“莱特维键”类物质实现了价格破壁。) R5 ^0 u4 O+ @
1 O! y$ F* D" G- M! t; b当我国发挥自立自强精神搞工艺研发时,外资对此嗤之以鼻:给他们图纸都造不出!然而现实却给其“当头一棒”,以新型工艺提取的国产版“莱特维键”纯度提升至99%、价格相比海外制品下探超九成,在京J东、天T猫等国际平台上拿下大笔市场份额,海外竞品的优势尽失。此景与核磁共振仪的“崛起”逻辑何其相似。9 L$ g( l* r6 y) l D
0 s' z$ M0 Z6 d) Y: R$ `) I. {
若无核心技术,就无定价话语权
0 ]! D( j' H. d3 [
7 D2 m, K" u/ E/ h5 {7 V* {或许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核磁共振仪也好、“莱特维键”技术也罢,他们对于医学成果最关心的话题,永远绕不开“价格”这个关键词。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之前,别说讨价还价,我们找海外医疗器械厂商拿货还得看人家愿不愿意卖,即便对定价有质疑,但毕竟关乎治病救命,再贵也只能咬咬牙买下。
: o8 ]( ?' [- J) C X8 \
- o4 i( f" ?$ T+ f ]4 n而随着我国高新科技领域起步、发力、赶超,如今也来到了收获季节:从去年开始,国内以医疗设备为主的股市行情持续看涨,相关板块接连掀起上市热潮;一年内,国内医药集采成本降幅超50%,给医院和患者带去科技“福音”。- ?& ~: F5 L0 L* a
4 A& @8 l6 ?# U* T多家公立医院也趋于倒向国产医械,比如福建、安徽等省份就对我国自研的核磁共振仪格外看好、已开展大批采购,可以想见随着未来国产技术提升自给率,我们终将摆脱“低端制造”的标签,获得更多科技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 g% v$ U9 e R% F5 S) N, [7 T8 m; s; y. m7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