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代问题不大,一旦发生战争就会原形毕露,如同北洋水师一样
, L. N) ]& I( D1 q h: V
, G. F. o6 R" [" M中国高校每年科研收入超过2000亿元,这钱投得有效吗?答案很可能是不。" Z* V g& C/ u7 U v
# {5 [% Y, P' w, J) n6 a, y 在科研经费投入增长和专利补贴政策下,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但专利整体转化率不到10%,远不及美国的50%。 多数专利只是纸上谈兵,与产业严重脱节。
4 A; M2 T6 c6 H" U) {( Q1 \0 c3 ?& `
4 e, {2 v6 W1 K7 y3 {" l 截至2019年底,我国“双一流”大学拥有的发明专利超过25万件。单看专利数量,我国高校已经远远将美国甩在身后。
2 A3 ]; _, y9 ]3 J8 B8 M
; H- D4 g2 ^# H; p0 h) z/ G' k) Q o 连世界高校排名第2,以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闻名的斯坦福,2020年有效专利为2117件,仅为清华大学的20%。但清华的专利转化率只有9%,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5 P2 k) Q; I1 ^" j* T' k' ^
% V1 N2 {5 s% I/ ~) V6 i 庞大的数量背后,专利注水现象严重。
1 I- v8 l% Y: \# D* e/ L9 ?' ]8 P4 A, I* G' {5 t: u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的调查中,高校、科研单位表示,被搁置的专利中,40%以上是为了完成专利评审或考核、获得奖励等目的。
* C) I s. z2 L3 I* w! ]) y$ Q) k
: Y% }6 j- t+ b3 ]/ h% R. [ 国家补贴政策奖励专利、高校教授绩效与专利数量挂钩,导致一些师生为了利益和“任务”,输出各种没有应用价值的“专利”,也就是所谓的骗补助、评职称。
( q% B; k9 K0 i. A% W [$ _/ N( q3 T3 X# E$ a% ], }
而真正有价值的那部分专利,很多也无法落地。9 n% T- ~7 Z- T; Z% J
4 K9 M" F) Y) V: _1 g1 n! U5 ?) C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将科研与产业界相结合的能力。将科研落地市场,往往需要技术转移机构牵线搭桥,而我国缺乏这种能有效对接实验室与企业流水线的第三方。
" s! H1 A7 B/ E! T/ G; a/ r2 W8 k6 F6 e1 i
2019年,中国仅有6.4%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并且主要职能是辅助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和成果评审验收,如何将成果投入市场转化为实际收益则悬于真空。
$ T% R6 `2 b7 h6 \, w
% }$ w/ A$ ?* O 另一方面,我国的专利转化方式以一次性售卖为主。卖出去的专利如同泼出去的水,无法重复出售给多个企业。都知道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才能将风险最小化。那么只属于一个企业的专利,能否最大化发挥价值则很难评估。而这种一次性买断的方式企业需要付出较大成本,还需要承担转化不成功的风险,降低了企业的购买意愿。+ K+ f) J @5 N9 `9 O/ T
" r2 o' J9 J6 w5 Y6 r7 H
& C' m1 I1 v. R7 B- }
" G9 N5 n' i$ V0 w+ Z
) y" P+ Y" m4 ]9 x1 d) _
8 ?$ ]2 ~6 V5 u+ [9 f; v- {" Z! y 除此之外,我国专利法规定了“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高校内的职务发明是一种“国有资产”,“不转化无人负责,一转化有人问责”。转化成功则皆大欢喜,如果亏损就会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 l: |0 n- M( Y+ s
/ {+ G3 p" M$ j R 即使成功了,奖励审批手续也非常复杂。相当于发明者千辛万苦等到成果投入了市场,自己却捞不着好处,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不起来了。甚至很多高校教授成了“地下工作者”,有价值的项目直接自己单干。不过因为担心侵犯学校知识产权,也不敢声张,甚至不敢申请专利。
+ p, K/ W% g, c3 r
& L* A% U5 Q" o 美国又是怎么最大化专利应用效果的呢?. D# u: A4 K* R& m
0 ]: F* U0 m8 t. ?$ N l5 m 美国拥有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在科研成果研发阶段,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就会基于市场评估价值,确定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市场推广和转化策略。 约30%的技术,还没有获得专利授权时,就已经被成功地许可给企业商业化使用。/ y6 }/ } z9 ]- H, e5 c4 k
/ L: r8 q( t0 H" a U4 T 1980年,美国《拜杜法案》将专利权一分为三,分别归学校、研发团队、负责转化成果的企业。实际运行中,可能前期对企业只收取少量费用,等企业开发完成熟产品投入市场使用后,大学和发明人从中获取提成。三方都是受益者和产权所有者,也就更有干劲。 [- C: @* H) i
) g4 e1 m3 [! w' r' f' Y+ M
并且美国高校技术转化只能通过专利许可的形式。一个专利可以授权多家企业使用,也就实现了遍地开花,成功几率更高。
; h( t5 d0 e3 P# Z4 r6 E
! h8 D9 W8 {+ v5 D+ N 相比之下,我国专利“变现”之路还大有可为。只要提升专利技术转化能力,我国的科技创新必将爆发无限的潜力。- r$ V9 C6 e1 M$ ^
7 ~/ u. U2 m' B9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