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就是哪怕乱打一气,也比没有疫苗可打强" h- a$ N) j& Y$ ^$ `9 ]* i
6 V: Y! \% {# c据CP24报道,CTV新闻网从多个消息来源证实,加拿大国家免疫顾问委员会 (NACI)正在修订其指南,允许将mRNA疫苗和常规技术生产的COVID-19疫苗,例如阿斯利康(AstraZeneca),混合使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混打”。
0 M; M5 F4 \* w @1 U
7 K" n" I7 g- z) I9 ?这意味着NACI将给联邦卫生局正式提出建议,批准给第一针打了阿斯利康疫苗的人士,在打第二针时,既可以选择继续打相同的疫苗,也可以选择辉瑞(Pfizer-BioNTech)或者莫德纳(Moderna)疫苗。9 Y7 I9 ^1 x9 N* h- M
, d4 V: v* p) ?8 N/ JNACI在报告中称,允许辉瑞和莫德纳交叉混打,即第一针打了辉瑞的,第二针可以打莫德纳,反过来也行,以便更进一步推动疫苗接种的进度。/ w1 e/ W8 W- O( O
6 s! h& ?: Y, \: j2 W$ K但是,NACI的专家组不建议,第一针打了mRNA疫苗,包括辉瑞或莫德纳的人,在打第二针时注射阿斯利康疫苗。
: o+ {2 A( V* w" Y9 B
0 N% \7 \( w: o' o2 Z对于阿斯利康疫苗安全性以及供应问题的双重担忧,也成为NACI的专家组不建议打第二针时使用该疫苗的部分原因。
1 S6 W6 j: b3 G2 f. N, P
' |0 O7 j% J. q4 Q* K8 I/ a ^) f; k3 r& h9 A
据CTV更新的消息,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医生(Dr. Theresa Tam)在今天中午的简报会上确认了这一政策变化。
8 u8 x( ~, _7 \# U2 l) L& P
0 h+ X4 o% \' I. o) t5 _) m; y谭医生说:“NACI已迅速调整了有关COVID-19疫苗使用的指南,以确保在这场大流行期间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为加拿大人提供最佳保护。”. V o1 k! c# D; _+ \; k
. Y; F5 B( q1 p/ G谭医生还补充道,“这一建议为各省和地区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来对疫苗计划进行管理。”
6 e( l" Z) x- B& P* ^4 q6 p( `8 O8 J/ B6 L: Y' _+ ?* {
! x- u: y% Z7 J上月中旬,路透社报道称,在西班牙完成的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接种者第一针打了阿斯利康(AstraZeneca),第二针再打辉瑞疫苗不仅安全,而且有效。
" [6 f8 ]/ \5 E$ ^3 u4 {: W* s4 Z3 ?4 N3 V
该研究机构表示,共有670名18-59岁第一针打了阿斯利康疫苗的的志愿者参与研究,其中有450人第二针打的是辉瑞公司的疫苗。: i2 m3 r# g: i+ K
$ ^ z) j1 R% }' n* V5 W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坎宾斯博士(Dr Magdalena Campins)指出,只有1.7%的参与者报告说有明显副作用,不过仅限于头痛,肌肉疼痛和全身不适。他补充说:“这些都算不上是严重的症状。”
, ~2 `% T, c3 u* p+ _! |$ E
( V0 J" |) E0 A此前一项英国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如果第一针打辉瑞第二针打阿斯利康,或者反过来“混打”,都是安全的,不过可能会出现更频繁的轻度副作用。若与两剂都注射同一种疫苗的人群比较,发现“混打”人群副作用的反应更为频繁,包括发烧和疲劳等症状。" j3 y0 ^& Q n/ L) p$ V
! ]! F( d9 k4 k9 j; s a5 T这个初步结果发表在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的研究信中,该研究对800名注射辉瑞和阿斯利康疫苗的人进行观察,但是,该研究并未对“混打”在抵抗COVID-19的有效程度方面进行测量与评估。3 R G& a! c" h
% Q: N8 d, d! T9 Z" I* |4 p: N6 R
据悉,英国仍在继续这项研究,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将获得有关免疫反应的相关数据。
5 C, e. r/ a8 a- V2 v9 B S& P9 s, A; @
& _8 `$ Q# z4 T7 u( R7 J而其它一些研究发现,如果把辉瑞和莫德纳混打,也会产生强大的免疫反应。 b+ U* q2 u4 r1 _3 H/ w2 v$ _
% ]: A+ ?4 T; B* O根据联邦政府的最新数据,截至 5 月 22 日,加拿大已有超过1,300 万人接种了辉瑞疫苗,超过350万人接种了莫德纳疫苗,超过210万人注射了阿斯利康疫苗。) ^, w. Z0 b% a: p
/ P1 W1 X8 B6 F5 L ~- I$ g目前为止,加拿大已诊断出41例疫苗引起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病例,包括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有5人死亡。
V# R5 @: C$ k# _: e" ~% M% D# G' B3 E: \. v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