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深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很多很多挑战还在前面
# ]4 J: X: f: H) H& [& Q; G+ a7 k" h" K) z# O! y H' w
据央视网10月6日消息,目前我国空间站各舱段研制进展顺利。2022年前后,我国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计划。
1 ~1 u9 T+ J" h& k# B% Z; `6 L' i( z. M7 v- x
为此,未来两年将进行11次发射,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其间,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7 b! g/ k+ }! Z; m; K7 |" w! n! r
1 O! L* b- p4 K, ?
同时,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四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每个乘组3人,由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担任指令长。4 o+ U/ j) _" ]4 G' k
1 U4 d h5 G" ~; D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航天员系统本着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试训一体的原则,安排航天员参加了近百次的工程研制和试验活动。包括人船、人船地、人船站地联试,出舱活动的水下验证实验,和功效学的评价等各项实验。”1 U6 B/ m6 s9 o* Z. x* S' N' M" |# c1 W
+ |8 N$ w% a% k' ~ _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我们也是一直按照我们的计划,我们的节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关键技术已经全面突破,我们明年将开始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就是空间站工程的全面实施。”
$ I/ D5 x$ s1 H) D8 f, r$ Y$ j' b7 K4 W3 X1 u4 r7 W* I4 ]' g
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计划
! e/ l; ~ V& o9 W1 l. t& G# F& J% M9 D1 }, z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围绕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和空间站研制建设等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和重要进展。目前,工程全线正全力备战空间站建造任务,力争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规建造计划,为后续空间站实现长期稳定在轨运营进行准备。
) ?/ |8 w! C" B b( h' H" O& f
% C. v) v8 `; Y6 C3 K; q,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在明年到后年两年的时间里,通过11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的飞行任务就将高密度实施,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还要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6 [; Z) ^# G2 J) @9 _: B
/ f) L0 S0 ^' V: p
6 J; {: o7 E* |% s2 y! z8 S2 f4 \9 _/ N7 {% _9 p$ n* E
4 z" Q' R1 y9 O. J1 T
“十三五”期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发射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验证了货物运输和推进器在轨补加,以及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为第三步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o1 ~% ?, c9 D& ^% f" A5 H" D
1 b8 F! H/ v. [" n# [
9 @! z9 G0 y) x" ~9 k; @& ~: c% |9 g9 G9 i
航天员乘组已选定,正开展任务训练
% C+ n# v$ _% n$ y( D) ]+ ^& W
' g" H1 K1 Q8 G其实从2017年的3月开始,航天员的训练就全面转入空间站的任务准备。由于空间站的任务周期为3到6个月,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储备以及应急处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
/ C% q) d% e0 T6 M/ _
3 W9 r3 s. L- `2 C! q% t
* |5 P3 p$ L% ^1 c3 i7 ?6 b7 J( M5 j2 J6 W, f$ Z+ h& S+ o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我们综合考虑了航天员的飞行经验,现状,他们的年龄,以及心理相容性协同配合,后续的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然后统筹搭配了4次飞行乘组,每个乘组是3个人,是由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担任指令长。”8 L) c, j3 G. e
& o3 @9 E1 T* e s6 B
6 L. H5 E6 Y+ f; W+ a9 e' F/ W3 B
. u$ T& Z- B1 `9 H' q2 B/ N) {& n' X% L& o0 G1 ^+ a
10月1日,第三批18名预备航天员加入航天员队伍,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他们将参加空间站运营阶段各次飞行任务。: N9 J& s( y. r
8 Z( j( o0 l# K( \; e( I A目前,我国空间站核心舱等各舱段研制进展顺利。空间应用系统正在开展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研制,以及运营阶段应用任务认证工作。" n `7 c6 O5 L$ U- k' V
! O; e- W2 R4 G7 i
0 \# E& q# ~7 X3 A9 `5 e
3 F. _0 [! k' x+ B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组织载人月球探测的方案神话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我相信通过全体航天人的努力,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一定会迈得更稳更远。”
) z' w$ R3 p. ]6 O; V4 l9 |/ P* W7 Q, N# Z, v: S' Z
核心舱地面试验验证工作正在进行
9 ?, K9 R5 h8 ~( p5 c
$ r i9 s2 {: o' K早在10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展了空间站的研制任务。在今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入文昌发射场后,空间站核心舱初样产品和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和航天员系统等各大系统进行了合练,全面考核了空间站系统的正确性。9 F" Q5 H. n; t y" ?! u; p
/ B6 F4 e8 H6 B* c! q
! l, z2 P+ P& ?- D" j$ v V1 w; C% j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指出:“眼前这个时期,就是我们核心舱最关键的研制时期。现在我们正在紧张进行地面的各项试验的验证,以确保我们能够有效地识别风险,能够控制好我们的产品质量,能够有效地控制住风险,能把问题消灭在地面研制期间。”7 i% p' f7 F1 i; `0 }" \
9 M# D3 [' g$ \7 b6 p0 s
按照计划,我国空间站将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期间,规划发射4艘神州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
8 B9 W: [ c- Y5 ?- t7 Z
) j9 S- w7 [0 v- E- a# w% l: y0 X/ g7 B
0 e7 \9 A6 r9 h M, T1 t9 R7 u
" V8 Q; N- U. e* N9 L6 s- G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第一次搞这么大一个空间站,一个本着稳妥、可靠和安全的原则。我们核心舱入轨以后,我们将相继发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我们将对空间站的关键技术进行进一步验证。这里面包括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技术。”4 |/ B" u+ k+ ^- W K1 h
u" Z6 C$ @: d: i; ~9 W+ j% p' i/ {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介绍,我国空间站任务寿命将达到15年左右,可供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半年一轮换,可供6人短期驻留10天左右,以便交接班。. |! U9 \% Z/ _; \5 }3 [
- @- r* H' P# `; S! p, N3 e* e
3 X2 t2 E1 t, x" B) l5 m- a空间站长期在轨稳定运行、航天员长期驻留,对我国航天器的研制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前,我国航天员在轨飞行的最高纪录是33天,那时,航天员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气可以由航天器直接从地面搬到太空中。而想让航天员实现更久的在轨停留,就要使用“再生式生命保障”等技术,来保障物资供应。部分技术已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进行了初步的验证。: r3 m: P1 z6 V# E# R$ r7 R# S
/ |! w6 Y2 [% ~+ q% F# A除了保证航天员的长期驻留外,空间站本身的在轨寿命,也需要技术手段保障。在提高产品寿命的同时,设计师们还攻克了一系列难关,使空间站60-70%的设备都可以维修,并为航天员开展维修工作提供了的便利。
' _9 p+ M, |5 A3 C8 }- i9 P/ {% U* S- y) f3 e
这一系列突破将大大提升空间站的空间科学研究能力。从航天医学、航天生物学,到微重力流体物理学,10多个方向的科学研究已经“安排”上了。舱外还设了暴露平台和大型载荷挂点,支持开展暴露实验4 e& G! `! E. g7 _* I6 `9 l
" M7 B' Y: r& ]9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