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病*面前依然是非常脆弱,不堪一击啊+ q* ]' I; w0 U# E- h7 X& Y
# \1 I }& J% j4 H7 W新冠病*可能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
3 F$ }# [" T* k9 H
5 L' X+ [9 W2 E }) A8 T, i) K4 n日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在受访时,抛出了这个观点。他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W. W) ~* v! I- s! f$ u% I
8 G" l' h" q$ a1 s, S6 ~
新冠肺炎可能像流感那样长期存在吗?如果是,那又意味着什么?
$ Y4 C% ]7 ^+ v. B" y4 q( M: Y
1 f- p- S1 [: x" _$ Z民众对此无需过度忧虑
$ n3 I- ~0 V' u1 \; o3 K. z
; J9 {" y* r4 i9 D* N+ s疫情爆发以来,全社会已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也因如此,王辰院士此次“新冠肺炎有可能像流感那样长期存在”的言论,引起不少人的忧虑。9 i W! p, w8 ~& O
6 I& d: j* h3 w5 G$ D9 q民众担心在情理之中,但从科学的多维角度看,没必要对此过度忧虑。6 B6 L- H1 q( T/ m1 v
7 q; w9 g5 e7 W0 h
如果新冠病*像流感病*那样与人类“长相伴”,那经过科学人员的努力和认识的逐步提升,我们最终会找到与它共处共生而不受其侵害的途径。+ v6 }/ E0 g* w; ]/ w6 P
. D, y0 E: ]2 S! l
从演化的角度看,包括细菌、病*、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在内的微生物,都是和人类长期为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 f, b6 j8 d0 p6 L; m, X" a
# T6 q$ p4 n8 |5 A$ {, E这其中既包括许多已经寄生于人体的微生物,这些非但对人体无害,还是人体所需要的,对人体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有的还会影响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效果。
0 d; `7 l6 c5 C& g* G' o9 e; E% t: _. B+ E" e
也有些微生物如新冠病*、流感病*、鼠疫杆菌等,进入(入侵)人体后,会造成对人的伤害,甚至夺去人的生命。这就涉及人与这些微生物如何相处的问题。" J7 {$ t( e/ G1 k8 a
3 h6 z. X/ A( L' M人和微生物都在演化,且在试探和琢磨如何相处。正如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一样,如果不共戴天,则可能无法共存;如果是共生共利,则可以达成某种平衡。
* h" s& I2 q+ X7 j, Q U
' x0 h* Y* M$ a& ]虽然微生物没有大脑,不会思考,但在演化的过程中也会通过“算法”得知,如果*力太强,致人和其他大型动物迅速死亡,它们也会灭亡,尤其是没有完整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外壳,需要依赖其他生物的细胞进行RNA和DNA复制才能存活的病*。这里面就包括新冠病*。
, ^# J" V4 b2 c: R3 ^7 Z8 Y0 F( t) g$ }5 h
0 G8 I* X0 x: n
^* A% W& _# R4 H: g低*性的新冠病*确有可能长期存在" k; a- C n0 ^: K p2 ^
) |8 f. ^0 I8 L7 ?: @现在可以看到的是,比起2003年的SARS病*来,新冠病*此次“采用的策略”就是低*性高传染性。这样才有机会感染更多的人,并长期依靠人类存活下去。这种演化趋势,决定了新冠病*未来很有可能将长期与人类共存,就像流感病*一样。
7 z3 `6 @7 R. w: W, i y* \9 b5 M% W! x/ n( ?8 @1 T2 {- G
迄今,新冠病*肺炎致死率大约为2%(疫情结束后会有更为准确的统计),而流感的死亡率大约为0.1%,SARS的死亡率约10%(全球)。也就是说,新冠病*和流感病*是比较温和的病*,人们或许难以通过隔离手段完全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进而终结它们的存在。# i8 f, {( S5 }3 j
* U3 j1 I8 J( u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新冠病*具有隐匿性,由于不表现出症状,能躲过人们的监控,进而持续从横向(传播给他人)和纵向(子代传播)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实现与人类长期共存。
/ ]. K" |3 X8 l0 b8 L& h0 p* x3 P; `; Y9 l
以SARS为例,正是因为它的明显症状和高致死率,决定了人们需要完全彻底地隔离和阻断其传播。一旦切断传播途径,它就会销声匿迹。所以SARS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 i! E* P2 j! z: O k4 [
/ t3 ^! B: D% v# Z5 Q
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SARS来得突然去得突然,疫苗研发才会在已进行到临床一期时,因疫情终结戛然而止。
/ M9 S( `3 V6 t* q* p, K) O
0 {) ?5 t/ D) ^( y% ]而如果新冠病*长期存在,像流感那样每年都要“叨扰”人类一两次,但对人造成的伤害不大也不重,那就必然会促使人类保持警惕,坚持研发疫苗和药物。哪怕新冠病*像流感病*一样多变,人们也会研发出对应的疫苗和药物来防范。# L/ @! ` I. E+ A, L$ F7 v
& ]3 O0 o9 f. x H0 T此外,如果新冠病*与人类长相伴,人类对此的自然免疫力也会相应得到提升。自然患病获得的免疫力(自然免疫力)会比注射疫苗(主动免疫)和注射抗体(被动免疫)的效果更好,因为病原微生物在机体中留下的免疫印记或免疫记忆更为深刻,在未来再患同一疾病时,会更快更全面地唤醒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和动员更多的白细胞共同围攻病原体,战胜疾病。/ ^# z' Z' ^" Q- a
; E8 [1 {, A) H2 Q/ j5 U
这已经被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结果所证实。尤其是流感,如果人们患过H3N2流感,在此后的生活中若再次遇到H3N2流感时,症状就会很轻,且遇上H1N1流感时,也会有一定的抵抗力,这就是自然免疫的印迹作用,同时也是免疫中的“原发性抗原损害”理论的根据。
- F- \) b8 b Z- z) B$ T1 N/ x" \2 H4 Z
当然就眼下看,疫情已对社会经济、公共卫生、公众观念理念层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冠病*若真的长期存在,至少应该让我们时时复盘和回望发生在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不忘怀,常反思,才能避免养痈成大患,才能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7 G; O( Y0 g+ p5 Q
) R, O; P% B2 @/ k1 M/ u/ O5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