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冷战早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拿冷战来类比当今的中美关系是件多么不恰当的事。当前美国面临挑战的历史背景跟冷战时期不同:过去三十年,世界没有经历全球战争和大萧条,而是经历了大国和平共处、经济增长(尽管2008-2009年曾发生经济危机)、大规模脱贫(尤其在中国、印度)。在两次大战之间,全球贸易萎缩、关税飞涨;但过去三十年里,全球贸易、外商投资和资本流动都出现了显著增长。二战刚结束,苏联领导人就在本国经济和资本主义西方国家之间划清了界限,但今天的中国已然将自己打造成了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的中心枢纽。: J. c' K/ w; J% G. C, A, r5 [6 g) ]
0 ^! b3 Y1 z; S: S6 ^: @4 o$ _
* {4 P3 k/ k; t4 m D# E, j
J' s/ G; q! L! |2 C8 M) ^: R2 R g- z' X% Y2 P5 r3 t0 P3 ^
- X! d6 @5 k# C; F
当冷战序幕拉开时,美苏之间基本没有贸易和投资往来。因此,美国孤立对手并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如今,中美经济高度相互依存,供应链错综复杂,中国大量地对外贷款且拥有巨额美元储备,如果采用冷战政策,国际经济和资本主义体系的健康将很难得到保证。9 U/ O$ w0 M7 N( M! r$ ?
C+ r1 o) c0 F g
+ l: H! m/ ^2 H3 z; ^. \ g5 r2 k/ i5 h" B0 N. L" k
今天的地缘政治实力格局也和当初大不相同。冷战开始时,欧洲和亚洲存在大量权力真空可供苏联挖掘利用。放眼当下,中国周边有国家富裕、民族自豪的日本,有体制茁壮、民族主义高涨的印度,有朝气蓬勃、极具竞争力的韩国。中国受到重重限制,并没有太多扩张的机会。
) |* K( r* [9 W- U7 Q
; f, E1 x# T% N; z5 Q4 A中国人很清楚周边地区的现实情况,也很清楚今天的美国不同于1945年的美国,在亚洲各处都建立了长期同盟并维持着军事基地,而且并不想把军队撤回本土。二战后欧洲帝国的崩溃使苏联得以在冷战初期对前殖民地的民族主义革命加以利用,但时至今日,去殖民化时代早已结束。
! d# _: p% X4 W+ O' R4 v: \; d$ s4 Q; \: e& E3 T
5 c' \. M2 ~- c, d( x) [6 q
5 ] Y4 d0 m# R% ]: |6 F, E: L
6 r3 I# L) e; j6 Y. `. s! O
, k4 X# p5 [+ z7 G# G0 d2 F当初,世界许多地方都团结在苏联反对资本主义、为无产阶级实现正义平等的旗帜之下;但如今中国并没有可以兜售的普世主义意识形态。今天的中国虽然可以抨击西方民主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已经拥抱了资本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道德观。中国不像苏联那样以平等公正的卫道士自居,难以对周边国家内部的不满情绪加以利用。比如印度穆斯林哪怕再满腹委屈,也不会指望中国提供解决方案。- |2 G4 e, h; Y1 w9 y
2 G; b6 A+ a, s# {3 w4 v/ b
2 [: i% Q7 t$ w X
1 e! ^3 A; Y9 y基于以上原因,今天的情势和冷战初期可谓截然不同。当年的苏联可以“生吞”一整个国家,比如波兰。如今中国在南海再怎么行动,都不可能比得上冷战初期苏联给美国造成的威胁。不会有人真的认为中国打算集结亚洲和欧洲的资源,来对美国发起战争吧?4 }8 V; o; x0 x4 F7 Y; D' c, x
! T, _, g+ x F4 [4 l9 d( y$ B; o+ R
0 e1 P b0 P" P; r; s除了遏制苏联之外,美国的冷战政策——比如马歇尔计划和重建西德——本身都是有正当理由的。美国的决策者们认为重建欧洲的益处大于疏远苏联的成本,因此他们才实施了这些政策。美国官员认为他们军事实力和原子弹可以威慑苏联,让苏联放弃战争,接受美国的支配——这个结局值得为之一博。& _5 X; T9 m. q" e2 D+ M
2 \ m7 a8 o( u! ]! e. G. A
, E- Y+ a( t: p6 f- U { z8 `! ]: q/ l [5 t
如今,中美交恶给美国的潜在回报与它带来的风险不成比例。事实上,风险远大于回报,中美失和产生的经济成本远大于1940年代美苏交恶的经济损失。美国不应主动寻求与中国进行冷战,而应谨慎避免采取可能导致冷战的措施。不同于当年的遏制政策,美国今天的目标不是扳倒中国政权。
1 R1 x3 e5 e; f, d9 p- |
8 J% e7 x6 {- W8 K6 I
' l0 z) e- D0 M* o1 t0 M; N C! ?4 ?3 e' K
0 B* w3 g2 v, u S. Q8 R
/ `8 E- [( j; X& W/ t, i* E1 R# \8 l+ Y" v7 z) p
我们不应把中美关系套入美苏冷战的框架,这种糟糕的类比可能使中美对峙演变为冷战。我们只需回顾美国1890-1920年代的历史,便能看出中国当前的举动实属正常。在那三十年里,美国迫使英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就海事和渔业权利作出让步;执意让英国在美国和委内瑞拉之间进行领土争议仲裁;把英国排除在中美洲运河区有关条约之外;随后又干预多米尼加和尼加拉瓜等地,接管这些国家的海关外务,防止英国等欧洲国家干预该地区。接着,美国操纵了哥伦比亚内战,策动巴拿马独立,获得了开凿两洋运河和构筑防御工事的垄断权。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和国力的提升,它指望别国对它百依百顺。; r' H6 O# x8 h2 b) X
|/ n0 E* @3 P& S) Z B$ |
" Y1 O) g5 w; | U# h l+ g, h+ h/ b% V4 M3 p- h
通过反省这段历史,美国人应该不难理解中国行为背后的动因,进而对它们审慎地进行评估。但我们不应该以零和方式对待国际政治——这正是冷战框架所鼓励乃至制度化的。美国应当团结西太平洋地区的长期盟友,改善与印度、越南和印尼的关系,打击知识产权盗窃,拒绝强制性技术转让。但同时,美国也必须在开放贸易、自由航行、应对气候变化、抗击流行病、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打击全球性恐怖组织等方面,承认并维持与中国的共同利益。* W+ ]9 q2 \" v& f
$ ~7 d& Q1 n+ M- Z' G2 u9 R
4 J7 ~' e5 l3 [+ I! @. q" p3 Z: S/ B: r4 A' N6 l: }
中国地区地位的上升、全球实力的提高,必然与美国形成固有的对立,这一点不容忽视。但美国也应该主动避免两国滑向互相猜忌的深渊,那将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时代。
# `* R$ c& g4 n- E+ L' t
/ }) S* H7 V5 |' a4 S& E4 e: x+ L( _7 p- c2 \/ h9 j
(观察者网凯莉译自《大西洋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