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
( G2 w2 {: I4 ], k" o
+ M7 \- ?; Y( F; \" p/ u/ a( U, j* E
“川普政府低估了中国的韧性和战略决心。”
1 H2 K6 Y+ X" Z8 r6 S9 P% m6 M- }' u' L1 Z) J: Z K! D, A8 |0 d) l
在发表于26日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的一篇文章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做出这一论断。
/ k/ W7 I4 Z( |4 g) Y
{& e# x Y' ^- j/ ]9 G+ U8 T 罗奇曾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兼亚洲区主席,被认为是华尔街的亚洲问题权威人物。
5 K# f2 o1 v- d4 o! e6 @3 U' X* n! K6 o. F
在文章一开始,罗奇就直指美国对中国的误读——美国认为中国正在承受“痛苦”,并认为中国迫不及待地希望结束贸易战;而事实上,中国拥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并没有必要放弃更为长远的战略。
8 d( H9 L, M3 q' z. G
9 R5 s8 _* S, k# V; q* X5 f 他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在过去几个月内有所减缓,但与美国认为由于其所谓“成功的关税战略”的看法相反,中国的情况最初是由去杠杆化引起的,而这项政策旨在消除债务密集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风险。
) b$ Q: |8 i# v
9 {" y7 K+ b) T' B8 \9 c4 Q% Z- w 罗奇在文章中称赞道:“值得赞扬的是,中国决策者大刀阔斧地采取行动,以避免可怕的‘日本综合征’——即不仅债台高筑,而且还有大量僵尸企业和生产率下降困局。”& g* f! g+ _2 c R) i; G N
% E, s3 ` X4 l: s1 A. h 罗奇认为,正是由于中国的政策努力,中国信贷增长率已从2016年初的大约16%放缓至2018年底的大约10.5%。这对中国一度强劲的投资引擎——其经济的最大组成部分——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增长率也随之放缓。而美国关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尽管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下降了大约3%,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仍继续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的恢复力。
* X& a% l' W/ J4 {1 l* P+ H- N
H( R0 }, S! ~& g9 @# P 罗奇在文章中提到,为了对冲风险,中国不失时机地利用自己的内在优势:比西方经济体更为充分的政策灵活性——西方经济体在财政和货币刺激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极限。与此相应,中国过去一年里数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由此才可以留出2019年初银行放贷上升和信贷增长回升的空间,这将支持总体经济活动在年中之前得到改善。2 U ^/ ^6 r5 ^# b; W+ H
. ? R' C. r5 G& ~/ r6 Y 分析并对比中国的经济状况,罗奇认为,美国经济更像是一个“短期势头的故事”。随着财政刺激的消退,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随之下滑——这符合国会预算局有关2019年增长率仅为2.3%的最新预测。
) }. G) b4 D% Z7 i$ b6 `2 T; ^/ y' R7 M6 q
他进一步指出,中美两国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轨迹反差明显——中国由政策主导改善,而美国由政策导致放慢,这将使得双方经济长期基本面对比更为明显。2018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是GDP的45%,美国是18.7%。经贬值因素调整后,美国2018年的净国民储蓄率仅为3%。20世纪最后30年这一数字平均值为6.3%,现在的水平显然已经不到过去的一半。与中国的净储蓄率相比,美国的数字更是远远不及。
1 D+ z2 C& ~) Z: g: E/ B+ g% U8 {) M" @9 d# G7 s$ A1 u; |$ z& I8 A3 m
罗奇认为,储蓄方面差距凸显中美增长潜力在“投资”支柱上的关键差异。2018年中国的投资占其GDP的44%,是美国的此项数据是21%,还不到中国的一半。而且,随着美国预算赤字继续拉低国内储蓄,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储蓄差距在未来几年很可能进一步扩大。
* F7 B D" i) d& m) |9 t1 C4 e! h8 w( i0 M8 h( E+ G2 {0 e
归根结底,经济实力是相对的。罗奇指出,美国经济当前的实力似乎转瞬即逝:其短期恢复能力已经摇摇欲坠,而从令人担忧的长期基本面来看,这种能力可能会进一步消退。中国的状况则恰恰相反:在相对稳固的长期基本面背景下,当前的短期放缓应该会在年中结束。
" i( Q& v3 R/ }1 Y' ~# i6 Z9 {3 U- M' |. K% N
“这一现实对于美国谈判代表们而言将是追悔莫及的醒悟,这些人正在误读中国的实力以及表面上的空洞好处。”在文章的最后,罗奇这样写道。$ K) H. o1 Y% p. U
, r- `9 g* p i1 J.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