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美关系] 美国对华政策缺乏大格局,连常识都守不住

[复制链接]
琴韵温柔~ 发表于 2018-10-12 10: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从纽约南下华盛顿参加一场智库活动。面对眼下中美关系的种种喧哗与骚动,95岁高龄的基辛格给出了自己的忠告——这对双边关系的真正命题不是彼此胜负,而是延续性,是世界秩序和世界正义。' C1 e  I4 y  k, }: w& v5 C

5 S$ `4 ~+ P/ t% b: V, m  d  在今天的华盛顿听到这样的观点,不免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毕竟,过去几个月来,美国对华政策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缺乏大格局,而是几乎连常识都守不住了。" a" P7 F8 I& a
( P6 A& G2 R& [  Z* W# v
! @; R/ t5 J  S, o

) M7 B* N" m) W0 n* r' W 9月13日,基辛格在华盛顿智库威尔逊中心出席活动,分享对当前中美关系的看法。(图片来自威尔逊中心官网)
" R/ s6 b8 ]6 o4 `
" _. n7 z- W) p! [/ d
: e! t: g" l& J. u2 I6 n( l3 l; O$ k

2 J/ ^) x/ w0 K5 c0 p& K- E/ H' ]$ l# E/ v
0 J5 I5 P: B% J# d5 _0 e* i. S
  华盛顿向来是一架运转不息的政治机器。如今,从白宫、国会山到每天都在举行的各类政策研讨会、智库交流会,这架机器上生产的中国主题产品正日渐增多,它对现实的扭曲也在不断加剧。政治人物声称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都是间谍;大牌媒体指摘中国情报机构的窃密芯片让几乎所有美国科技巨头都中招;白宫高级顾问甚至建议停止向中国留学生发放签证……% K9 T! |7 ^. j1 ?' ^' i4 g; \

3 \; J* B- [* {8 w' m4 w* e  种种出格说法背后,最为反讽的一点或许是,华盛顿一面豪情万丈地称自己已经再次伟大,但谈起中国却一头焦虑,满满都是受害者心理。副总统彭斯不久前发表的那场演讲,正是这种综合征的一次集中显现。2 M- w: M- Q* @* X2 H5 j9 s3 u9 d
, B7 G4 B' l2 d+ C9 J
  有评论解读,彭斯的演讲不像是一场政策演讲,而是一场泼脏水的舆论攻势。VOX的报道称,就像昔日冷战时期一样,彭斯演讲主要是为了塑造美国正在对抗一个大国的强硬形象。《华尔街日报》华盛顿分社社长杰拉德·赛博则在文章中提醒人们,今天的美国可能正在夸大中国威胁,就像上世纪80年代这个国家曾经夸大日本带来的经济威胁一样。
& f  Q" ]7 D& [0 W+ [1 a' l4 U* V2 {+ S$ R) A$ w
  《纽约时报》报道的标题点出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彭斯的中国政策讲话被视为新冷战的前兆?”为了分析这场演讲究竟传达了多少政策成分,这位细心的记者考虑了各个方面:演讲地点选在哈德逊研究所,这是一家保守派智库;演讲时间选在中国国庆长假,当天中国的《环球时报》不出版……换一个角度看,这种“细心”,也映射了当前人们对中美关系走向的担忧。
* D/ y" A- `+ K$ [! u2 {  t- y& F* x! X  l6 N5 i/ [1 L
/ K$ z; @2 Y. K8 k! {( Z7 e

/ L7 v" ?7 y# I( X. k& S1 W: V6 @$ ~! g- G6 L% }) A% s; g
  图片为鲍威尔参加CNN访谈节目的截屏。0 k, [! C- ~/ @

4 u  b# E2 i  P4 u0 S5 j! x! Z  v- E- k( K7 Y
  其实,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种种细微变化,早已让华盛顿记者圈对彭斯的这场演讲有了心理准备。原本已经联系好的采访,受访对象在最后一刻“失联”变得更为频繁。许多在美国生活已久的华人,开始更多地谈论“气候”变化。) ~& i( Z/ e" j- a. z

/ U4 i( D9 g* M  w* q" w  本届美国政府打出的口号是要消灭华盛顿的“政治正确”,但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它却似乎正在打造一种新的“政治正确”。越来越多人感受到,对中国是否强硬,正被华盛顿一些人塑造为检阅“爱国”的一个指标。哈德逊研究所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叫“跟共产党跑的西方人”的概念,结论是美国对付这些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0 i7 z' c5 q$ L- ~, R
3 F& _6 \: E( Z
  记者的工作是传递事实,但在报道今天美国的对华政策时,事实在很多时候已变得不再重要。有人说,2016年美国大选的一条启示是,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叙述方式。一位长期研究中国经贸问题的美国学者对记者说,她正怀疑自己对中国企业技术更新的定量研究是否还有意义,因为“偷窃说”已经被不加论证地标注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_) f; y/ C! w! I! v: D. M" I
  X+ Q7 p6 M& Q6 V/ E5 [- J
  同美国各界人士的交谈告诉我们,华盛顿推出的这套“美国吃亏”论,也明显同大多数普通民众的体验相左。在芝加哥的一场活动上,老布什政府白宫经济政策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托德·布赫霍尔茨以自己年幼时的经历,讲述了对华贸易给美国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布赫霍尔茨小时候生活在新泽西州,每年冬天,不少身边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会为给孩子买一件过冬的外套而发愁。但随着中国制衣业的崛起和沃尔玛等商场建立起对华贸易渠道,即使是低收入的美国家庭,也不用再为买一件冬衣而担心。如今,随着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范围不断扩大,沃尔玛、塔吉特等美国主要卖场都已经发出消费品涨价的警告。
' J) _& I% t4 p. r* ?; c  O3 b" _! v9 M; x+ W3 v) w: j
  “在过去几届美国总统大选中,贸易问题从来不是真正的焦点问题,但如今贸易却成了美国最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美国商务部的一位前官员对记者说,本届美国政府已将贸易问题政治化,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 V4 G6 I* ]8 K( u# N2 [- q* d
  L5 B+ i8 a' A% x1 K5 Y: I
  谁都明白,华盛顿发生的一切,背后都有一笔政治账。客观来说,对全球化的焦虑,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在美国社会的确有所存在。但怀有这两种焦虑情绪的人群并不完全重合,其程度更是远不及彭斯在演讲中所描绘的那般激烈。没有任何一份民意测验表明,也几乎没有一名美国专家认为,与中国陷入全面对抗是美国的主流民意。作为常驻华盛顿的记者,我们明显感受到,中美关系出现的波折,症结处在于一些“关键少数”在按自己的中国观塑造政策。
) w2 x3 A, d# t( Z9 F
" n9 q4 ]1 D) t$ `' U  一位曾经经历中美建交的资深美国外交官对记者表示,今天不少在白宫对华政策问题上说得上话的关键人物,同老一辈中国问题专家相比,有一个巨大的不同——他们不了解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甚至不了解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背景。换句话说,他们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了解中国,也没有那么了解中美关系,因而更倾向于用零和的观点看待对华关系。/ Z4 H4 U6 M8 g
' D- F! @4 e: i) M

. a2 c) K4 E, g
8 l: Y, q5 T4 M* t+ m" m/ o  传统基金会被认为是当前离白宫最近的华盛顿智库之一。5月份,前议长金里奇来传统基金会介绍自己的新书《特朗普的美国》。当时,这位美国保守派的标杆人物说,未来三四十年,中美之间有一场剧烈的模式之争,只有一方会胜出。
7 l9 |6 w  w8 N8 U( t: e) a# e2 y- \! X/ q: p" \3 W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评论写道,今天美中间的贸易争端,不只是属于商业版面的故事,也是进入历史书籍的故事。他说:“当前的局势完全是一场斗争,为的是重新制定全球最老和最新的超级大国——美国与中国——经济和权力关系的规则。这不是一场贸易口角。”% `# [/ v8 i! ~5 G) v" n
5 G3 `3 a7 U8 n/ P( G7 ]

+ [* D- a+ U0 h$ i; c+ v9 \( `1 E7 q4 d8 A0 k8 S

* |( X# u! g: S* s* d+ F  10月8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会见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图片来自外交部官网)" }; O: p" }+ r# B( h- t. x* Q# L
% B$ y  E- @) ?; }
  当然,在当前的美国,对华政策转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背后还有更复杂的政治社会转型。从记者的视角看,当下美国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知识界正对这个国家的走向忧心忡忡。有评论说,目前美国最需要担心不是左右之争,不是共和、民主两党之争,不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而是开放与封闭之争。
9 R# \( [5 q7 H/ M0 I, m6 u& r6 y6 }! M, F- c4 z2 P8 y  _9 O0 ~
  种种分析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回答那两个问题——美国究竟正在发生什么转变?美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转变?而类似思考的结论往往是,世界已经不同往昔,今天的美国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 d8 f0 o; x. T4 y, N! f" M  q
& c  C& W+ M& k
  就中美贸易而言,彭斯在演讲中重复的还是“美国吃亏论”。但看一看那些困境中依旧强调“不论联邦政府怎样,我们将继续同中国合作”的美国地方各州县,就不难发现华盛顿的做法,与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愿望背道而驰。眼下的问题是,华盛顿何时才能重新拾起寻找正确答案的心态?& t! _$ s7 j2 `+ r( F
1 z, C0 e/ M; b1 O# g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贸易争端的出现,也让更多美国人看清了两国如今利益联系的紧密性。美国政府对华对抗态势上升的同时,也有更多美国人认为,中美应该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分歧。曾任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亚太小组主席的邵建隆,曾经是美国国会唯一会说中文的议员,也是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支持者。近来,他在不同场合演讲时,都喜欢提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生活中的任何一种人际关系而言,什么时候矛盾能靠一走了之解决?: w) W( c$ f) Y0 b. w- e
; q' A- h- z. h" {( q& k3 g9 ?
  尽管华盛顿的风风雨雨还在继续,作为中国记者的我们还是不时会想起那句老话——时势比人强。即使强大如美国,放在历史的长时段里,终归也难逆时势而行" M. c7 |) v- }" z$ Q; a! g. }( P

1 |( T, k& L+ s" Y5 ]/ S%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扬眉剑出鞘 发表于 2018-10-17 18: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4-29 04:34 , Processed in 0.0229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