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组织(IIE)曾披露过这么一项数据: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每年有三十多万学生去美国。但是这些被送出去的学生,在国外怎么样了?毕业之后又如何?国内所谓的“国际教育”“双语教育”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2 v: G$ V6 d) \8 X7 W
: b; w" M0 O7 F- ^& t9 L' s 2016 年我回国,最让我惊讶的事情之一,就是全国上下对所谓的“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的狂热。不管什么培训班、营地,加个双语,价格就可以涨个 50%。很多经验有限的年轻老外,因为看上去金发碧眼就可以在教育机构里做到很高的职位,而且自然也会吸引到很多顾客。我也看不懂“国际教育”这个大市场,有各种论坛、大会、专家,有垂直媒体、深入市场调研报告,有各种中介和“价值链”上的生意模式,后面还有各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好不热闹。
+ @" O, a8 b. J3 V* J, t- b6 i$ \4 {" z- k
我看了这么多国家,只有中国有这么一个奇葩的“大市场”(其实也不完全对,其它亚非拉欠发达国家也有,但没这么高级)。有意思的是,中国这个独特的巨大需求,在北美英国和澳洲这些英语国家,也催生出了一个接待此大需求的“大行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海外的同胞(当然一般会拉上一些撑门面的老外)。因为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入理解这个需求,也能花式满足这些需求。9 \/ O" S+ p G! Q1 o8 L# e, R1 k
3 `& b! L$ o% |/ | 大家如果夏天去美国英国牛津剑桥看看,会感觉根本没有出国,摩肩接踵的都是同胞,中国人大概贡献了这些夏校(开放暑假让中国学生上课的国外学校)至少 50% 左右的收入,有意思吧?
+ f+ `- b) ]0 S0 O3 r0 s# k$ n- X& V6 M- E7 r2 c& |! W
9 t0 b* J6 W$ X M$ ~6 I+ q, d
5 I5 G' L! g) O% p 表面上看,国际教育是送孩子出国的教育,学英语当然有用。但如果深入探究,你就会发现这热闹表面下的深刻悲凉。+ {4 i2 @. \' q4 N; J
& E _: v& t/ `8 s 在话悲凉之前,我有几个声明。
. r+ z2 \2 A4 ]0 V8 ^8 q1 e
1 u, T) d: Q8 Z. v 第一,我不是反对学英语和留学。过去 18 年,我有一半时间在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受益良多。我当然更不是反对外国人,美国有大量值得尊敬的思考者、学者和实践者,我也有很多美国同事、老师和朋友。我更不是反对开放和交流,相反,我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 Q! Z6 e6 W0 l
3 U7 \2 e; m% W j$ m* _ 第二,我不是反对中国的国际学校。我觉得国际学校,特别是真正优质的国际学校,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好的教育,一定是多元的,这些国际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和多元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 x Y3 F2 D, V2 S& |/ G& L
/ l5 i5 `1 h8 u% W7 M) O 第三,我也不是反对把孩子送去接受“国际教育”的家长,包括为了孩子教育把自己变成“假外国人”的家长。因为对于单个家庭来讲,不管个人事业有多成功,大家都是几乎没有能力和教育大体系以及环境抗衡的,所以如果不想走“主流”应试教育的道路,就只有想办法走“其它道路”。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大环境,成为了一个大市场。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不是取缔国际学校,或者把国际学校变成另一类“公立学校”。而是把我们自己的教育真正地做好,让我们自己的人民满意,让大家愿意选择把孩子留在国内受教育。- T5 e# \3 W2 d0 e2 K3 a) U
) ?: Z( c. V K1 v9 j" F2 E
那为什么说悲凉?因为我们离这个“好”,还很远。
/ n/ U5 g' {$ K4 }' n! b5 g* N4 D) @% m& l4 _( B" A
一、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哪里?
2 x9 W- ?! X# q! G
7 f2 T$ [, \9 l0 |0 l1 Z% \+ q# q" [" u! H- u x$ ~! y
1 u5 p6 e, u. ?
在很多教育论坛我都问过有多少人打算送自己孩子出国,在场举手人数都是超过 50%。我接触过很多社会精英和优秀的人,有大学教授、学者、医院院长、科技公司创始人、投资人,几乎 100% 孩子不是已经在国外,就是准备送出去。而且我们体制内的很多教育专家,包括高考改革的专家、大学老师、教务长,孩子也都在国外。知识精英里,似乎有一个共识,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国外。
- f# T# Y! P4 I' n$ N7 E! F' s: H( w9 x' |* F
' Q$ Q0 ?' v/ a
8 l4 }, h0 n, ?( ?9 k% J3 V
3 g+ n; B9 J: f9 Z5 S3 t0 U: |2 H- v* j8 x& P4 p3 p: g
9 n. S5 P! |# G( R
数据来源: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q# ]/ Y$ S& [# g. _9 F
7 m' c, E4 c6 l6 @4 C1 T, i- c) @ 我讲这个不是批判,也不涉及意识形态。回到我上面的声明二:个人再有能力,在教育上也是无力和体系抗衡的,只能选择用脚投票。
5 k; S: y) M L& W; O
; X* ~6 t' b3 o0 A 只是如果退一步看,我们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但我们的社会精英普遍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在和我们语言、文化、价值体系都不相同的国家。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假想类比一下,你能想象英国的社会精英(大学教授,医生,科学家,创业者)认为对他们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吗?8 H4 ~; n1 _3 ~3 _; I
. K3 ^# z4 V z' V! G 中华的文化,只有我们自己能教育、传承,所以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中国。这看似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现实离这还很远。: g( X" X+ e' s4 _
. t4 N2 E" Z' p! b9 a
二、我们送出去的孩子,怎么样了?
2 B# ^* |5 |+ t# K s% o/ V
2 d! d' e9 E7 r8 T/ `7 O 也许“最好的教育”这个愿景还远,那讲讲现实。对美国来讲,中国是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我们每年有三十多万学生去美国(这里对比一下,每年美国来中国的留学生,大概一万五千人,是我们的 5%)。6 v6 C* U0 }7 M3 Z: [9 g: ^$ c
! E2 _1 S% n4 n9 P* d7 |. e: ^& O# K$ j" q8 H
* u- j; c( Y$ q. `( E2 Q" E# L9 e2 i3 j
数据来源:Forbes Statista( U+ Q. m4 C: `2 }' q: P6 J
( N- ~# r! Y, x: \4 z5 U
这里的大部分学生,是中国家长付全额学费出去的,对美国贡献了大量的 GDP(每年 420 亿美金),而且这里还没有算一个更大的数字,就是孩子小,夫人带孩子在美国居住陪读的花费。" r: d9 v. t: K) T, x
6 J# U, {! ]# K6 Q 这在中国的海归家庭,或者中国企业家家庭里是非常普遍的,都有专门的词叫做“月父”和“季父”,就是爸爸一个月飞一趟美国,或者一个季度飞一趟美国去看一下孩子。为了孩子教育付出家庭异地的代价,这在中国的科技创业者里是很普遍的。而孩子在这样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也是另一种代价。同样,我完全没有批判这些家庭选择的意思,对每一个家庭这都是不得已的,是在可选的不完美方案中选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而已。: E& h8 U4 O2 f* y' O* _" C
" g' e& H! T6 I! w/ N' g
那我们中国人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咱们送出去的孩子,怎么样了呢?答案是,不怎么样,至少和我们的投入相比,不值。
1 [( j7 G5 x8 o
4 `; H8 W U3 C! u0 e. w6 q' \ 且不说中国富二代在美国挥霍父母的财富,就算是靠自己努力去了名校的孩子,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和一位在美国的心理医生聊过,提到在藤校里,华裔孩子抑郁的比例高达 40%。最近清华附中原副校长辛颖有一个分享,在耶鲁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有将近 1/3。我们只看到各个高中和留学辅导机构宣传有多少孩子去名校,但是送出去后出问题的孩子,大家要么不知道问题,如果知道,也因社会压力和其它各种原因而噤若寒蝉。最后其中的苦,只有孩子自己和父母知道。
9 D" G0 D4 O, Z/ R" d$ L5 s' e: ~# ~% `. P: p4 m9 ]
三、那毕业以后呢?$ |4 A2 o1 c- H3 S1 t) Q3 B# p. W$ B
" }; v, h, _! @% d+ Z& ^) B6 X8 y2 e 我们自嗨的国际教育,又是强调国际视野,又是强调领导力,那结果呢?恕我直言,无非是向国外输送了一些合格的打工者而已。
0 m( }6 \" {0 _# I( _& i5 S" O2 U6 V$ w" v2 v3 V( B
北美是麦肯锡最大的市场,2015 年我从 Palo Alto 办公室离职加入盖茨基金会的时候,北美有 600 多个合伙人,但其中和我一样在大陆接受本科教育的只有两个人。而我只算半个,因为我是在北京选上合伙人又转去美国的。后来我和她都离开了,那一段时间,中国人的数量就到了刺眼的零。
* S0 m% U) J4 d8 c3 V8 {: v1 Z' v
' W# r, @, B5 h" @' d$ S0 {6 l2 ^ 你可能会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没有欧美人有实力,英语不是母语。但是北美的中国人肯定也熟悉印度的例子。同是“发展中国家”,同样母语不是英语(认为印度人母语是英语,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同样是大部分在本国接受完本科教育以后赴美的印度人,他们什么情况呢?$ J/ f/ d' x# r/ M( V$ @# h# r; c" }
0 \8 @2 A E1 R6 x' Y( T0 k# U 我在麦肯锡的同时期,印度裔的合伙人有 15%,就是近 100 人。 其中很多是资深合伙人(Senior Partner 是合伙人做到六年以上再选拔出来的),包括若干个重要行业的大头和和区域办公室的负责人(从医药、科技,到政府服务—以美国政府为客户),更不用说曾经做了麦肯锡三届(9年)的全球总裁也是印度人,而且本科是在印度理工学院毕业再到美国的印度人。但是真是感觉 Rajesh、Sandeep、Shantanu(印度人常用名)们无处不在啊!; T$ k( E9 e$ i; P
; {9 z6 E$ I7 @- e, Z2 ^
+ W: k" s2 i- G. {1 ], p/ V2 ]2 A. v6 ?+ Y%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