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不断上升,这是否意味着另一场金融危机即将来临?在最近一次投资会议上,我和一位经济学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他认为全球债务增长是经济又出了问题、经济状况恶化的确切迹象。他拍着桌子说:“明斯基时刻将重新降临。”他认为中国将是下一次金融崩溃的发生地。他说,中国的信贷扩张得“太多太快了”。
, F1 W! n( V3 g6 n& } ]; o E& D/ Q4 Q3 Q" W a( k
几十年来,债务与GDP比率一直被广泛用作衡量一个国家金融脆弱性的关键指标。不过,这一指标已被证明是误导性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日本的这个总比率接近120%时,许多人断定日本即将陷入财政危机,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该国债券市场和日元崩溃,并导致恶性通胀。而实际上,日本现在的总比率已上升到250%,其国债收益率已降到零。日本经历了数十年的通货紧缩。; U1 Q# ^ U7 M; J0 s
. d) I1 _" i3 ~' K' n/ s% a
+ D/ q# b+ a# ~: c$ I s: {
: _) w; A! I$ H$ s/ c8 g# k
环顾全球,各国的利率水平与总债务水平呈负相关。大量积累了债务的国家——如日本、中国和新加坡——利率非常低或为零。另一方面,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专题)尼西亚等几乎没有借债的国家通常利率极高。这种负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它在宏观层面推翻了一个广泛持有的观点:较高的债务水平会导致较高的风险溢价。
7 J% P3 S5 u1 J3 Q& F: e2 l* S1 b! @9 N' R( E
* {+ S! e6 Y& s% c( W2 Z+ U) l" C- P* n
这种负相关该如何解释?利率是国内储蓄的价格,而储蓄较多的国家几乎总是享有较低的利率。而且,每个经济体都需要将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一般是通过银行体系。因此,储蓄率较高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会有较低的利率,但会有较高的信贷创造水平——或债务与GDP比率,因为银行需要发放更多的信贷,将较为庞大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这说明高储蓄国家有着高债务比率是没有问题的。" e( L) y. B8 d W6 n4 N
- [" W6 K. h6 B' b8 P/ m% ` 这一比率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只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经济体债务图景的局部。债务是一个存量概念,而GDP是一个流量。其比率更多地是告诉你一个经济体中累积的储蓄有多少是通过债务渠道来配置的。它丝毫不说明一个国家的净资产状况,也没有提供关于偿债成本或本外币债务构成的任何信息。因此,债务与GDP比率几乎提供不了关于一个国家偿债能力的任何信息。
5 W# \& c$ c* F( B, E. s( I0 a' w: `! ~6 M( h
近年来,中国的债务与GDP比率的快速上升一直备受投资界关注。许多人预测中国的债务危机将是下一个会拖垮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我不同意这一观点。中国的国内储蓄率达到48%,相当于每年有近6万亿美元新增储蓄。这个庞大的储蓄池主要依靠国有银行进行配置。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的信贷与GDP的高比值。
; D, L1 Z F6 w7 ?! G$ G, Y2 P& T, J, U/ h% V4 U
而且,中国的所谓信贷风险实际上是主权风险。中国政府往往依靠银行信贷为政府刺激计划提供资金。2009年,北京方面推出了价值逾6000亿美元的财政方案,以应对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随后,中国银行信贷增速大幅攀升,令信贷与GDP比率一再创下新高。实质上,中国政府是利用信贷扩张来为财政刺激提供资金。这相当于是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 Tarp)的一个基于信贷的对等措施。在美国,财政刺激计划的资金来自不断上升的公共部门债务。在中国,这些资金通常由储户提供。: K% R) N( r/ ^+ _) [/ |
' B& y1 N" Q5 }+ V* a. U
中国的经常账户长期处于盈余状态,且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净债权国。与中国各级政府控制的巨额资产相比,中国的公共部门未偿债务余额——据估计约4万亿美元——相形见绌。所以中国的主权风险极低。重要的是,中国的国有银行、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PBoC)的资产负债表都是相互关联的。考虑到以上这些情况,债务危机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3 h& k: c: n& j0 b
, }( G3 e8 q1 f" q5 T8 _ H* e: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