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与非洲关系日益加强,中国企业在非洲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非之间的经济枢纽关系究竟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汉学家提耶尔·贝罗(Thierry Pairault)在法国世界报发表专栏文章,文章通过对系列中国媒体非洲采访的报道的分析,梳理了中国企业家到非洲开发的动机。% v; c) s2 T$ p* [" y
" S* O" ^$ y+ Q% B1 n( y! B文章指出,这些采访是由一位在中国媒体二十一世纪经济观察报的记者从今年二月至八月完成的,由于文章采访的对象是中国企业家,读者也是 中国人,所以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使用了十分直接了当的语言,没有任何平常经常听到的官方语言,例如,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合作,南南合作,或者双赢等口号,从 文章的内容上来看,中国企业主在非洲追求的除了金钱之外,还是金钱。. ^$ R `% ]" i) m) m" `
5 G: {3 Y, e# d3 F, m* D3 x8 q一位在刚果工作的企业主向记者表示,刚果政府拖欠中国企业大约18亿美元的债务,许多中国企业在没有收到应收款之前都拒绝继续工作。幸亏他们在别的 国家,例如刚果金沙萨,莫桑比克,以及肯尼亚等国有别的生意,而这些国家的财政并不依赖石油,所以可以在那里还可以继续经营,他们认为在非洲必须自己适当调 整业务。
7 P, \# P: g, _) U" m, O0 f+ ]
) n/ V" W; G" N另一位企业主向媒体表示,国际社会提出的所谓非洲工业化的提议看来并没有取得成效,而他们提出的以市场为目标,以快速盈利的投资倒是发展捷径,他们投资非洲渔业,取得了很快的经济效益。4 R5 s- O8 [& q' Z) c# ~
9 f1 D6 r# X2 p A
法国汉学家就此评论说,中国企业主们的言论显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并不是对非洲的“侵略”,中国看来事先并没有制定好“侵略”的计划,而是采取实用主义的 方法,在进入非洲的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二十一世纪经济观察报的一篇社论文章虽然也提议说,非洲国家可以效仿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发展模式,从开发重工业开 始,不过,文章也并没有解释这一模式是否有发展前途,既然中国自1978年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就逐渐地放弃了上述模式3 E. Q4 D% O6 P6 W# |1 y# `( d
: ^; ?1 }3 q9 ] O, G.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