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六代机思路显差异,为提高生存力各有侧重
, ]0 n) ~0 U5 }+ p
* Y6 c( U( V9 h2 A5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披露的我国试飞中心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图片(左上为歼20,另有数架歼10)。
2 h/ z/ ~* ]5 K y) o
( K. K% ?* ?+ v4 d. ?' f而近日官方媒体发布的中航工业沈阳所结构部新型功能结构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苏亚东的优秀事迹,尤其是苏亚东工程师在热防护材料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无疑是另一个重大利好。报告中提到了“该机性能特殊”,因此“该机”最可能的就是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拿出了自己的第二款高超音速验证机,更表示我国已经掌握了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组合发动机、隔热材料以及远程控制等关键技术,上述两种技术验证机就是我国在该领域的阶段性成果。" h# ~/ q" C* K1 c! O
' Z' }1 r5 S9 G( _. X& H中美六代机思路显差异,为提高生存力各有侧重
" T( B* `# M# T! |: _' v3 B
2 D; T' D* X2 b* Q网友绘制的沈阳所高超音速飞行器想象图
' @, f. s5 R/ u: s0 K% `; \" u3 R& F% H- Q) g2 i# c9 ~$ i
飞得更高、更快永远是飞行器最大的梦想,更是军用飞行器的核心价值之一。苏联在米格-25/31系列中做到了截击机高空高速的极致,在实战中曾经直接开加力甩开对方发射的空空导弹,而其飞行的最大高度甚至让当时的大部分空空/防空导弹难以够到;做得更极致的美国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也正是凭借着自己无人可及的高空高速性能,从未被击落。如果飞行器能在高空高速这条路上“发扬光大”,也能获得非常高的生存性,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考虑几何隐身,那就又减低了被击落的概率,两大设计所均采取了“高空高速为主,隐身为辅”的思路。8 ^2 {( K8 ]1 t4 V# l
6 R, b( U8 ]2 R; B* A, }0 y
中美六代机思路显差异,为提高生存力各有侧重 l6 h" b! U: R, ?9 u% N
% I/ E& f, G# O+ v6 E
依靠超强高空高速性能,“黑鸟”从未被击落
2 Y* f4 {( c5 c6 f) c* w$ Y
" ~+ U/ h; ?/ K) m+ \6 m' F我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制计划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与不可回收的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美方称为WU-14)和“神龙”亚轨道飞行器不同,这两款已经或即将参与试飞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虽然在绝对速度上不及上述两者,但可回收的特性却让其能够参与更多的科研试飞,未来也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这两型飞行器上所试验的技术,完全可以服务于我国未来的高超音速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研制。
. ? o( R7 t' ~3 n) q7 K$ M8 a) ?# O+ P8 ?- o; V
而且,与技术积累较为薄弱的涡扇发动机方面不同,我国高马赫数发动机领域的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如果这两型验证机最终能完成平台的大型化,它们就有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代战机计划的最有力竞争者。0 T& Q! X8 F B. b) g0 ~$ @
& \* X0 e( p1 n, H5 N
此外,我国近年来在隔热材料上也不断取得了突破。去年,某航天部门就成功研制了用于10马赫速度下的耐用陶瓷基隔热材料,为我国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的继续进步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6 P# q' J0 Y1 [" X0 @5 |) E! i5 \6 }% ^; P9 v" _1 ]+ B7 @
六代机的黎明已经到来
+ m. }6 I7 s6 q
7 v4 [$ e+ r! K7 w, c$ k高超音速飞行器所带来的“一小时打击全球”能力会极大提升我军的威慑力,进一步拓展的飞行包线以及适当的隐身措施,将让对方“能发现的难以拦截,能拦截的难以发现”。
( _8 G) ]# L5 z2 r- D, c! X0 Z J9 }1 `; o0 M* g
与隐身战机时代美国独领风骚的情况不同,由于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下一代战机的预研工作,我国近乎与美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针对下一代战机和未来空战、打击的概念,两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技术储备,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思路。最近数年来,两国研制的成果开始逐渐浮现。5 \7 @1 g5 L. {9 P5 f
: m9 I6 v" a1 a
不过,中美两国在下一代战机的研发上有一点是共通的——生存性,一款飞机首先要能“穿透”防空体系,才能去谈如何击落敌方的飞机或是打击敌方的重要目标。为了达到加强“生存性”的目标,美国在已有强劲发动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隐身性能,并试图开发主动激光防御系统;而中国的飞行平台高度加强了高空高速性能以居高临下地打击对手,并适当增加隐身性,而与美国类似的网格化、指挥作战的能力也值得期待。/ y7 v/ F+ S, F: F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