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放弃研发的工程师:中国人对技术的藐视极不正常》。来源知乎匿名用户,版权归原作者
! K9 P3 T" @+ w, x7 Z. Z6 I" f; d: M4 |. D! w
提要:“10年来,做工程师赚的钱,只有房产升值的零头,比炒股赚的辛苦,我现在已经开始逐步放弃研发方面的工作,转而进行收入更高的商务领域了。”一位工程师转身离去的背影,留给人们一连串的忧思:一个轻视技术研发的大环境,谈何科技创新?一个不善待技术研发人员的国家,何以赢得新一轮科技战争?
9 \' x: `& D& D( ?# K0 E2 `; G8 j: N$ l* W2 E6 P
我一直很反感“所有人都跑去创业”。; `& Y* Y' |; M. e& t! v" j4 ]0 z
* g( F8 r, f- y- X
创新这个东西是所有人天生的潜质,一个人有创新的禀赋,如果又有创新空间自然会去创新。中国人创新精神和潜质一点也不差。中国最差的是基础的东西,比如基础材料,零件,机床,焊接,等等。只要有辣椒,有香油,有孜然,各种东西,中国的才智会创造出无数的美食,而你辣椒都做不好,你怎么创新?
0 K7 A$ i- B7 c9 H0 |3 s
: D5 l& e4 h% s. r, ^; t1 ]金字塔基座没有打好,就去做金字塔尖的东西,傻子都知道搞不好。基本的材料机床,紧固件没有搞好,你能把汽车做好?有了基础的材料,工业,机床,然后人类才发明了蒸汽机,火车,然后才有飞机,汽车。有了精密的机床,设备,人类才有芯片。& e6 s7 O* B% c: p& }& h
9 S0 u* f% r- z6 R9 f3 B+ H6 b这是一步步发展的,不可跳跃。蒸汽机古人没有想过吗?后来发明了镗床和橡胶,才真正实用了,人类梦想飞行多少年了?直到发明了大规功率很轻的引擎,莱特兄弟才能真正上天。有了耐高温高压的不爆裂的缸体,哈勃才发现还原法,在高温高压下合成氨,然后造出氮肥,大规模的改善了粮食产量,解决人类饥荒。% [# D5 q6 I w$ D
1 |8 L4 _9 _6 u- @$ C, _* g: H
很多东西搞不出来,往往卡在一个关键的高指标基础零件和部件上,而这又是西方严密禁运的,也是他们过好日子的最后的裤衩。
0 Y% W$ t8 }1 ?0 W' N: t- q3 {1 } F& Q% E' \- R( u; W
比如相机CT机需要的CCD,雷达需要的高精度AD,飞机需要的高强度紧固件,发动机,轮船需要的燃气轮机的叶片。芯片需要光刻机,光刻机需要高精度的镜头和机床。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本质要的是材料和加工工艺精度。0 Y3 K1 i9 x3 U- F5 y8 h4 r
; D9 O0 q$ I- p& ~3 ]6 p3 Y你看西方的发动机产品,真是艺术品一样的美感。里面加工的零件每个拿出来都非常好看极其精密。
% L# E( o7 } `6 l8 N7 ~
& z d, |* o- k: N3 W; f% ?还记得半泽直树第一集里雅人叔说的吗:自家老爹的厂子,可是能给F1制造钛合金气门顶杆的。总工程师坚持手工打造,一件事情做了几十年,宁可不要银行贷款也坚持手工打造精度。日本的银行是给那些创造日本精致制造的人提供资金支持的,而不是中国这样的大爷。
$ t( F* S' }' m! t6 z
: i8 V3 r" A' ~' ]看着精密的F1气杆,非常赞叹:
% k" A- k' [4 O4 i8 y3 Y% {& U$ \, o
z1 ]+ T, w1 G: G
* E5 A/ m3 J# `' e/ A: S. x- i
做科技的人看着国内科技的基础无话可说,有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基础不行啥都做不了。看过下町火箭么?围绕着斯特拉(特斯拉?!斯特林?!)发动机里的核心技术——涡轮增压器,尤其是涡轮叶片知识产权风波展开的。
: q* T5 B9 `; L0 r7 I0 x" X* f
- K2 Q+ p& k$ Y o% |6 ?仔细想了想,日本能独立研发制造涡轮的厂子印象中只有IHI和三菱,当然,一些牛逼的御用原厂改装,比如NISMO、SPOON、TRD等和牛逼的独立改装厂小批量不算在内。那么我能想到的所谓“小厂”,那就是五十铃、斯巴鲁和大发了。5 s- g# \/ h3 p5 G5 ?; z8 S# ~* n. a* I
! r3 f1 U& g$ r8 ` m
普通的一个欧美日的创业者,就会有如此大量的高质量的零部件提供商,他们的创意还不能实现么?光特斯拉,就有丰田的电池,思科的电池团队,欧洲的汽车设计师,底特律的工程师,中国的在哪里?- Z c" V+ p# c- W% Q" {3 k' A
/ Q( t# o8 a0 W2 ]5 \
苹果可以用三星的芯片屏幕,海量的美国工程师,英国的美工设计,中国的低价劳动力(丢脸啊),高端的日本电子零件,加上乔帮主的天才,才能搞出来。换了中国,估计还在抄或者炒作概念。
, V3 q; n$ ], n/ W9 y
2 f0 j. b4 d2 O/ k$ s+ a( i3 h# ~日本人社会氛围里,弥漫着一种叫“物作(ものづくり)”的概念,做东西,有很多自己做东西的网站,比如做遥控飞机,汽车,游艇自己组装。把自己的设计公开出来,手把手教,别人照着一步步做,就可以复制出自己的东西。- o3 O5 L" \. ~" b2 A# W) x
6 \' `3 T' H7 }4 U
物作り是日本的词汇。却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汇翻译。字面上的翻译就是“造物”造东西的意思。但是,"物作り"在日本是非常神圣的词汇,而造东西在中国却是不入流的工匠所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3 @/ p& n0 E) j2 ?! Q* _
$ b' B: S. u) v; E! U$ f' f& ~: X5 _日本NHK的纪录片《PROJECT X挑战者》,讲述的是日本这些第一背后的动人的故事。挑战者们在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无数失败,去拼搏,去奋斗,去构筑民族的基础和柱石。
+ y3 A8 D- T4 {: |) i8 J% [. p m* \, G# r# i T- H
节目的末尾,则邀请挑战者们或亲朋故旧到演播室做客,连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初甚至世界初的作品。很多人最后说到他一生的奋斗,都是不断的感慨流泪,栏目的主题歌《地上之星》,中岛美雪演唱,催人奋进,催人泪下。挑战者们是地上翠灿的明星,民族的脊梁。
4 W" C$ [% V8 T9 h/ i6 h" D8 P6 Y" R5 I0 }: \6 R( L' P* I/ a2 d
我每次看一集,就经常眼睛不住的泪流,日本的产业精神是我们最需要的。
9 T4 J* ]4 D6 r7 j1 T5 \3 `9 x
+ O9 y5 @; ^9 {0 c阿里巴巴是成功的故事不假,但是那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依靠。美国的核心依靠,绝不是谷歌啊苹果啊,Facebook啊,那只是美国工业基础发展之下长出来的市场之花。
. r, c. _2 A8 |3 D F" l- w' {# [$ E" X& F" m4 U w
美国的核心是通用,应用材料,陶氏,杜邦,波音,英特尔,德州仪器,IBM,西科斯基,以及美国随时可以调用技术和人才的欧盟日本公司。
( }. S; @) `) R; g3 A' v! ]
6 l/ v2 D6 h; a" ?$ z8 G8 ^互联网啊,APP啊,软件啊,印度可以搞,菲律宾也可以搞。印度的软件外包,调调BUG,接接电话,甚至远程帮人看门都有,能干个什么劲?
& z. f2 ~3 C% k' D2 t9 ?
! O9 L" ?3 k* c人家西方发展互联网那是因为人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汽车,飞机工业都已经有很高的水平,互联网正好作为一个伟大的工具促进发展,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都没有完成,你跟着跑什么劲?
5 Q! z$ e4 N, O" U4 A1 G( D
3 R4 c, V5 I! K3 I) m W+ t; a这种感觉,跟韩寒赛车的时候感慨汽车零部件几乎没有国产的是一样的。当年的科健波导不也辉煌一时么,现在他们去哪里的?
4 f( c) d7 i5 h9 s9 l1 s& G: H. }8 S( C: e* ?! g4 _! y
董明珠说过,互联网只是工具,做好实业才是根本。TCL李东生面对有人说,做实业投入那么大,划算吗?李东生的一句“梦想该怎么算”让人不禁心动而震撼。
! C; J" M3 R# u+ ]9 H6 s4 V- s" r$ |! ?9 b+ ?
每次我看到手机,看到雷布斯之类的在台上吹嘘,心里就不禁好笑。你小米手机至少得给高通30%以上的芯片费和专利费,还有台湾的镜头,韩国的屏幕。你忽悠中国人在行,在洋人这里跟啥一样。
3 W" W* m. V: w3 S' t9 V& I3 \' k' x7 k
软件也好,手机应用也好,是跑在操作系统上的,而系统是跑在硬件芯片上的,没有芯片你扯个毛系统,而芯片本质靠的是工艺,而工艺本质就跟国家的基础工业水平有关。- b. K0 r& J* ?+ I8 w7 _
; s4 H8 t% | r. P1 }10年前,当时确实觉得房价很高,我工资很少,但是我觉得挺有奔头的。今天是多少大家都知道。& K. p( e. x2 U5 n/ X" L. R
- l0 [5 p) S/ Q1 T8 {因为崇拜盖茨,认为技术是崇高伟大,大家都在一起努力学习,专心工作,谁保不准里面会出现几位大师呢:我们很多人选择做技术,因为崇拜盖茨,崇拜艾里克森,认为技术是崇高伟大。
, Y" O" L/ w% s) F( _
: G9 {5 y/ y2 |+ C y3 ~3 s+ _10年来,做工程师赚的钱,只有房产升值的零头,比炒股赚的更辛苦,我现在已经开始逐步放弃研发方面的工作转而进行收入更高更好玩的商务领域了。虽然很可惜我那10年的技术经验,但是中国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中国只是工厂,只需要工人。
0 P5 r$ w& B. k7 Q/ k
" J" Y) C( H: p1 Z6 o10年前,我刚毕业,中国就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甚至还倒退了(某国有芯片大厂最近宣布停止研发芯片,专注于代工业务);10年后。。。) X' _- W2 b; }: T. J
2 h" r; i1 Z) \7 U6 o% L7 r6 q: {3 l7 G) Y6 e
" [8 U. y3 r/ @( }'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