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外交”和“无网外交”9 {1 `; R9 N& Q' W2 ]! o
( }8 E5 o1 U! D1 q$ V在中国体育界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中国人擅长“有网项目”,不擅长“无网项目”。在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比如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项目上,中国军团常常在奥运会上孤独求败,而在无网项目上,比如足球和篮球,中国队的表现常常不尽如人意。那么,在外交上,是不是也存在一个“有网外交”和“无网外交”的区别呢?“有网外交”指的是常规的双边或多边活动,互访、发公报、签协议等等。而“无网外交”则是指结果不可能在事前完全掌握的谈判、仲裁和一些国际机构内部的政治运作等等。* O q c5 m5 Q
0 z, r% x1 _8 v3 B9 b/ [
有网外交的特点在于一切可以掌控,尽管也需要事前和台面下的大量的协商和运作,但是台面上的外交过程基本上是可以控制的,意外很少,结局也是可以预测和基本掌控的。在“有网外交”方面,中国外交近年来迎来送往非常活跃,外交操作非常熟练,主办的各种峰会和大型活动尽善尽美,常常让其它国家自愧弗如。
; r( m* N0 b v" J, g( Y: C0 J. x. ^' t! g$ w: [/ ^7 f1 c
但是,这一次的仲裁案就是“无网外交”的一个典型案例。之所以称之为“无网”,是因为外交的结果是参与前不知道的,甚至是难以预测的,是一个双边或多边互动和博弈的结果,是一个需要争取和努力的过程。有网外交往往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地点和参与的范围乃至人选,而无网外交则常常是遭遇战,可能需要放弃自己的主场,到不熟悉的环境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中国之所以做出不参与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这样的一种“无网外交”的形式不习惯,习惯了有网外交的保护,对于参与一个结果不可预测、过程无法掌控的程序非常不习惯。
! k3 m# g% i- v' q' l/ Q6 @
6 F; q8 M' `8 O% \1 c" m: ~" C事实上,一个有网外交做的很出色的国家没有理由在无网外交中做的很差,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能力,而在于观念和心态:考验“天朝大国”是不是能够放下身段,摆平心态,像参加无网运动的运动员那样去拼搏,去参与一场结果无法预测的较量。9 L9 Z" x* D6 O9 F X5 A# I
& K& @8 n; B7 q& S" V% p
有人说我们有不参与的自由,的确如此,但是,在冷静评估了不参与只会造成由对手来组成仲裁庭的局面以及缺席审判的后果之后,我们应该不难做出选择。在国家利益面前不存在面子,也不应该有任何部门和个人得失的考虑。也有不少人说,即使参与了结果可能会没有太大的不同,从一开始就不参与在舆论上更好把握。可是如同前文所分析的,参与和不参与的结果怎么可能会是一样的呢?难道这些人对中国的南海主张和外交能力这么没有信心?面对国家利益可能遭受巨大损失的前景,参与是把损害尽量控制到最小的唯一选择。还有人说这是一个陷阱,参与了就陷进去了。不错,可以说仲裁案是一个陷阱,把你激怒了然后甩脸子不参与就是这个陷阱。对于菲律宾和日本来说,要实现今天这个全胜结果,唯一的可能就是中国不参与。
# T K. ^ a, v, Q
' U- E: x$ o' j% b9 \# F3 p& @. r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无网外交会越来越多,会越来越成为全球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治理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争端处理的解决机制,就像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和整个系统的文件,实际上就是一个国际贸易的争端解决机制。因为很多国际争端和问题不可能由一个人或者很多人来做决定,在争端解决中和一些国际机构的最大决定中,经常会使用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和临时委员会做出相关问题的最终决定,这样的形式会越来越常见,而善于在这样的临时小组中发挥作用和维护权利,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必修课。实际上,中国现在已经非常熟练地在WTO的框架内应用仲裁等争端解决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理由相信中国不可以在无网外交的政治和安全问题上成为行家里手。这当然也需要心理建设、法律学习、人才准备和体制革新。" Q- ^3 w! S# X" N
8 n. }# k' j4 x6 D0 }6 _8 u“蓝军”与“红军”# A3 W/ N9 ~' _) c, j
6 w1 [2 {/ m7 V9 m2 ~0 S在中国的新闻中经常有介绍解放军的军事演习中有“蓝军”与“红军”的实战对抗演习。军事演习的目的在与战场上少流血,那么,为了外交上少犯错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是不是也需要外交政策的“蓝军”与“红军”?; I9 K* M5 M/ ?! A! s* c) P
, x8 f9 k/ Y6 t3 d
百家争鸣是制定高质量外交政策的一个必要条件。外交政策的制定需要争论,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各种情况的假设,甚至需要各种利益的代表以及代表不同观点的智库。没有高质量争论的外交就像缺少演习的军队一样是先天不足的。外交政策讨论应当鼓励不同的声音,学者的天职就是质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而且,在一个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时代,越是观点的多元化,越是有争论,整体的社会舆论反而会更加平衡和理性,也更有利于稳定。4 E L& R8 w* o3 f+ m
3 l4 G/ O1 C0 f7 y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有关事实与观点的辨证关系。事实与观点的区别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则常常混淆其中的区别,或以观点代替事实,或因观点而选择事实。对外交和国际关系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观点应当基于对事实的准确认知、清理和判断,而不是先有观点。国际关系不是一门侃大山的学问,而是关于认识和判断国际事务的基本事实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这个领域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太沉迷于观点,对观点的追求和信仰让人们忘记了对事实和真相的探索和分析。在一个人人都是战略家,都是开口就是大战略、大历史和大格局的时代,国际关系学者的本份是帮助国家和民众了解国际事务的事实,而不是简单地提供观点或是根据特定的观点来寻找相应的事实依据。国际关系学者需要直面事实,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如果无视事实和指鹿为马成为流行,则是国之凶兆。6 v5 D ^9 G x: M3 N; L
: I% K/ L C: K* \( g" r
要改变外交政策的讨论与制定过程并不容易,需要对沿用多年的外交机制进行改革。当前的中国外交体制根本上是1949年以后的确立的,而当时以及之后几十年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跟随者、反对者或者局外人、如今,中国外交已经站立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事务重要的参与者、领导者和规则制定者。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性,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难以判断和抉择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外交过去的体制,包括政策研究、政策制定、政策说明和话语系统,都已经越来越显现出与中国的新角色所不相适应,因此,转型和改革是中国外交的必要选择。仲裁案或许可以为中国外交提供一个转型升级的良机。
2 v! E8 I) E9 Y: ?5 A- z- F3 l( {* H: L2 b* i
对于所有从事南海研究的人来说,这一次的事件有两个痛心:痛心于这样的结果,痛心于本来可以避免的结果。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反思和总结是中国在“后仲裁时代”亡羊补牢、改变局面的关键。
( H+ U, g9 B( a, a. E/ X* u% d% K- J/ X3 S3 ^) w, n% _
(注:作者是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和平与冲突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0 a# D" z6 ^! a' P* T+ y/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