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先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腾飞,创下经济年均增长8-12%的“东亚经济奇迹”,让华尔街之“牛”也黯然失色。不过,这些曾经的热门词汇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基本上彻底消失了。东亚经济的转折点来自90年代中期人民币和日元的贬值造成东亚国家出口下降,以及美国利率上升带动美元走强。当一些国家经常账户出现逆差,韩国多家大型银行倒闭,流入东亚经济并投资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约2000亿美元的热钱开始流出并引发债务危机。东亚国家货币大多实施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开始承受压力。由于政府改组,泰铢率先在1997年5月开始被抛售,但后来的研究发现真正的导火线是日本商业银行从泰国撤回贷款。原来,受困于本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日本商业银行,先是向泰国等亚洲国家放贷(利差交易),但后来为了提前应对国际清算银行将于1998年实施的资本充足率规定而从泰国撤资(泰国从境外流入的资本有一半来自于日本),这又直接促使其他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退出。
/ H; S, c( V/ m) k1 b$ | S( g, [& y2 L1 s+ g
* B0 {: r8 r6 M$ q
因为外汇储备不足,泰国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则成了危机全面展开的引爆点。当天,泰铢兑美元的汇率下跌16%,亚洲外汇及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随后与泰铢状况类似的菲律宾比索、印尼卢比、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港币相继遭到抛售。危机持续两年时间,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见下图),亚洲大部分国家股票市场暴跌,引发大批外资撤离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亚洲经济遭受严重打击,造成经济衰退、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房地产贬值、失业率上升、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还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了由数学家、天才债券交易员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组成的当时最大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倒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损失20亿美元)、以及巴西和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的资本市场,美国和欧洲金融市场影响略小,但也一度经历了大幅震荡。. n$ p9 l6 B; q1 \* ^! t% T
7 ^7 b! [1 a& ]/ g
; z7 r1 P3 I4 q, }! `9 f3 f( r5 ~& s: R3 `: {3 T
c' \- w) X+ {0 p% V
# I. x7 F! E+ `( d* C4 t4 ^3 f8 Z6 a* a/ O, Z5 c
有一种错误的论调认为,索罗斯和对冲基金才是危机的引爆点。下图显示量子基金的表现和美国股市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亚洲资本市场(见下图。其中10月的亏损来自谣传香港政府将放弃港币联系汇率制而引发的暴跌和熔断),而且多项研究都没有找到对冲基金作为一个整体加剧了亚洲货币的贬值的证据。原因在于对冲基金即使加上杠杆在当时的规模也极小,真正造成贬值压力的是规模庞大从事“利差和投机交易”的传统型机构投资者(如日本的商业银行)、跨国公司、甚至本国居民。由于他们行事低调,并不清楚具体交易过程的媒体往往把责任都推到行事高调对冲基金身上。当然,对冲基金高调的原因则是希望制造出协调大家一起行动的“太阳黑子”,有时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K: E0 ?' F2 q7 [ ]
: {+ m4 I1 Z7 n5 s+ I1 V+ j
8 \% I, T3 \4 n3 q' L+ q0 C
4 ?) ~$ j3 X5 u" u3 e( ^" z: c+ k# m# W% Q8 E
! a9 ?% v$ y4 H) @2 \7 x
) @9 j0 b" c, P( V+ t2 \. |传奇宏观对冲基金经理朱利安·罗伯特森和索罗斯齐名,共同把对冲基金行业从默默无名发展到举世瞩目。虽然1987年的股灾让他7亿美元规模的老虎基金缩水到3亿美元,但接下来他在1990年做空日本股市、1992年联手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一道打败英格兰银行搞垮英镑获利巨大。虽然在1998年连续失利于香港、俄罗斯和日本资本市场,老虎基金管理规模仍然达到了创纪录的228亿美元。此时,美国互联网科技股泡沫已经成形并不断膨胀。罗伯特森似乎看到了日本泡沫的重现,于是立刻买入传统行业的价值股同时做空科技股,结果接下来两年基金回报分别为-4%和-19%。2000年3月底,老虎基金公布了第一季度回报-14%,此时基金规模已经因为亏损和撤资下降到了60亿美元。罗伯特森别无选择,只好给客户写信道“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个市场”,宣布关闭基金退出江湖(老虎基金1980-2000年的年化净回报为24.8%)。实际上泡沫已经从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爬到最高点5048时开始破灭,老虎基金如果还能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就能收复失地。索罗斯也认为科技股出现泡沫,但他发现只要一减持客户就会撤资,于是他借助“反射理论”把科技股的仓位从20%增持到60%继续吹大泡沫,取得了1998-1999两年的正回报。不过,虽然量子基金在泡沫破灭前就开始减持科技股,但到了3月仓位仍多达50%,第一个季度回报则是-20%,索罗斯也无奈选择关闭量子基金,将其改组成以家族资金为主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1969-2000年的年化净回报为32.1%,见下图。改组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取代欧洲多国货币的欧元在1999年出现后导致货币投资机会减少。2012年后索罗斯的基金已经完全转型成家族办公室)。, n" c" t& V" {$ U
) s+ |) [9 \8 A5 E$ q2 o$ }
! }9 a' c5 O4 A! g# r
/ j" |1 ^ |' S/ c0 l+ M4 v4 C# D) o
, U9 c+ k0 f. ?
* t" D. a7 u; U& Q科技股的兴衰转折点很明确,美联储从1999年6月底开始到2000年3月中旬连续加息六次至6%,但最直接的引爆点被认为是科技股上市锁定期结束后的大股东减持和新股发行的累积结果(见下图),有意思的是,科技股的领头羊如思科、微软、戴尔等数十亿美元的卖单碰巧同时在3月13日星期一早盘出现,对市场信心造成打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周内市场下跌近1000点(此外,联邦政府起诉微软,审理宣布微软为垄断的结果,在正式公布的4月3日的前几星期就开始为外界所广泛猜测)。
& s* ^9 T# m7 c0 @4 }5 y- o- U! H- B l5 ?1 s
9 Z- _- j0 |! }" x3 }$ A
6 I6 l6 P$ k! j) t* E+ [' w' {# _9 w3 i$ F8 ]
5 y5 K2 J$ j, w! s: f. f
9 Q( J& s; V" K7 E2007-2009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破坏力仅次于1929-1933年大萧条,因为刚过去不久为大家所熟悉。特别是刚刚上映的流行作家迈克·刘易斯根据真人真事写作的小说The Big Short(直译《大空头》,港译《沽注一掷》)而改编的电影把危机发生的前因后果讲述得十分清楚,对人性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个人认为是迄今为止描述华尔街的最佳电影。我过去几年在大学金融系工作,读过几乎全部的描述金融危机的著作,现在则在投资界工作,电影远比冷冰冰的严肃研究要鲜活得多,而且导演利用喜剧效果表现悲剧故事的手法触动人心。与美国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伯南克、财政部前部长长罗伯特·鲁宾、亨利·保尔森和蒂莫西·盖特纳所写的回忆录把危机描述成“完美风暴”、因此没有人需要为危机负责的态度截然不同,刘易斯小说的主题就是金融业内的“利益冲突”。抛开电影的主线,里面许多出现仅仅2-3分钟的支线,例如监管者面临的“旋转门”和债券评级机构的“评级膨胀”现象都体现出利益冲突。
i0 b( Y. W$ a2 R* t2 O m* `$ ~+ a Q$ k" c) g# e
* s* }$ L' d( S1 c& o学术界过去认为,金融业的利益冲突得到了极佳的控制,但这不过是远离真实世界的学者们的天真而已,好在危机后学者们对利益冲突的挖掘也算是弥补了过去的不足,被政府官员们归咎于“完美风暴”的各个理由都被学者们否决,预警的信号曾经多次摆在政府各个部门的案头,但都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不过,这次危机的复杂性体现在中期转折点不那么好寻找,电影里面几位大空头都因为过早卖空而被亏损折磨得不成人形。互联网科技股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时间后,美联储开始降息周期,政府鼓励居民拥有住房,早已存在30年的房产抵押债券与创新的金融衍生品在评级膨胀的支持下,发行量屡创新高。到2004年,美国家庭的住房拥有率达到69%的高点。面对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美联储从2004年6月底开始到2006年6月底连续15次加息至5.25%,此时30年期的抵押贷款利率升至6.76%,同时新建住房在2006年达到高点,但这些离危机爆发的时间依然遥远。
+ H G! L, o* }, B7 D o( [% \; m, T) t
@! I$ Y8 w* ?9 P) B8 q
" N% {% k. K& `
2 I/ B, |7 v9 ^: H5 D- \*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