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国:美元的殖民地
1 t* ^ ?# l5 G8 K Q w" ~3 `- L2 i; \6 e# S5 E7 t
资源国的命运则更曲折,但他们与国际流动性的关联却更直接。1973年的石油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美国通过战争让石油对美元标价以后,又以各种手段将主要的资源输出国变成了美元的殖民地,就连当初的劲敌俄罗斯也不能幸免。大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标价和结算,他们的交易市场也变成国际过剩资本投机的乐园,并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动荡。; ~) i) [9 q* ]# Z
, }' a) U* @0 k 本质上,资源国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禀赋,二是对外部其它资源的渴求,也就是输出的欲望。除了石油以外,国际主要大宗商品的储量分布还是与地理面积和区位相关的,发达经济体集中的北美和欧洲虽然也有不少资源,但是他们对外部资源的需求有限;而涵盖全球大部分地理区域的新兴、发展中甚至是欠发达经济体不仅占有了全球大部分资源,还有很强的与外部交换资源的渴求。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这个三元框架搭建起来以后,在美元本位下,需要的只是更多的美元或其它国际货币让其转动起来而已。
. q" J& X& e& E( y/ K
8 x* N0 s1 W0 o7 {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各国对资源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歇过。美国在二战后最成功的布局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外,就是让美元获得了对石油的标价权。资源富饶的国家自然也不是傻子,他们根据国际供需,在产量和价格的博弈中寻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 R5 I& z3 B" l
' E9 N! D T0 u4 I
南美的资源国,如巴西和委瑞内拉等,更多地处于美元的直接辐射下,他们和加拿大一样,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不忘记在需求旺盛的时候敲中国这种生产型国家一笔;澳大利亚虽然更依赖于东亚的增长,但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赋予了他们在全球分工中的议价权,他们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资源的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决定这些资源的标价货币。
' v' \" ^2 Y+ d5 |: S# h! o- F* D8 e0 O, l# `6 X1 O
中国和日本难堪重负,只有一边积累一边寻找转型的机会或者替代来源。中国将目标定在中亚和非洲,希望能在欧美更大规模插手之前取得先机。3 }5 K# |$ v0 H; D1 c% e* C; m, b
/ O4 {) X0 z7 F2 I) _! M& @3 G
这个过程中,只要这些原材料以国际货币——或者说大部分以美元——标价和结算,那么无论资源的购买者是谁,最终都会导致国际货币数量增加。无论是通过进口、消费还是国内投资,资源国的实体经济往往难以吸收如此多的国际流动性,这些资金如果回流到国外的实体经济还好,因为这毕竟是沉淀下来了。但实际上,资源国们积累的大量国际资金最后是以游资的形式活跃于国际金融市场中,这其中的石油美元就是典型。
; p- l ?+ w, K; F; t' l6 `( q9 c1 l' M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没有任何经济体像石油输出国这样将资源国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没有任何一个资源输出集团像OPEC一样深刻地影响着下游经济体,更没有任何一个区域像中东一样被美元殖民得如此严重。中东这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5%的区域却集中了全球石油60%以上的储量和40%以上的产量,真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目前他们正在经历新一轮剧烈的政治和地缘动荡。
) ], ]" i9 r) p2 { w+ Z5 ]
: x+ N1 F, ^/ m6 F5 g" F. v 由于石油在工业经济和现代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中东和北非一直是强国争夺的势力范围,在美国的势力触及到这里之前,英国曾经控制了中东和北非较长的时间。二战结束后,在美元的布局中,“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是捆绑在一起的,为了竭制前苏联的扩张,美国填补了战后筋疲力尽的英国在东地中海留下的空白。
- L7 d1 Y- K1 x+ a' O: N8 H6 ?/ m( y
美国在1947至1950年支持了希腊和土耳其,以防止中东受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另外,美国还绕有心计地帮助犹太以色列复国,控制中东的石油命脉,几次中东战争对美国来说除了配合军备竞赛外,就是实现了石油对美元的标价。其后,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国对这个全球大油库的控制从来没有放松过。
9 K; O' \0 q0 I' C
; T1 Y$ N0 s2 |( G% K 深受美国这套模式伤害的中东国家,在宗教的影响下,都很厌恶美国,但他们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宝贵的资源从地下挖出来后换来的是美元,而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又不得不进口武器,在防务方面依赖美国。他们是美元的殖民地,又是美式和平最大的进口者。在中东的几个主要产油国中,沙特很自觉地迎合了美国的模式;而科威特和伊拉克则深受战争所害;伊朗一直没有屈服,不仅打算走出自己的道路,还打算以欧元标价石油,摆脱美国的影响。" n- h; p% |- u9 @
6 {2 [1 A% P; m8 H, B5 O 石油输出国虽然囤积了大量的财富,但实体经济却依然存在严重问题,一个正常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被部分挖空了:出口的石油换来了外汇,直接用于进口商品和服务,以支撑奢侈的消费。国内的基础建设走向极端,要么如迪拜一样在沙漠上建起海市蜃楼,要么如伊拉克,因为炮火的摧残,实体经济几乎无法启动。# u, n1 F% l8 W" [2 }, |2 _
# v- F2 {! B$ v9 h" E, t
石油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长期需求是由商品属性决定的,中东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将全球主要的石油输出国联合起来,建立OPEC组织,以产量控制来施加垄断卖家的影响。就目前的石油流向来看,虽然欧美都是主要的进口者,但受OPEC产量控制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亚洲这个生产国密集的区域。中东没有什么制造业,自己的技术和科技更少。他们富裕,但是除了奢侈的消费外,资本却无处可去。
/ G# B) W" Q) a7 J/ c& F
0 N& y* A% `* W( V3 \ 每次石油价格的飙升都为OPEC国家们带来大量的外汇,这些资金最终不得不再次游弋在海外,这制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流动性:石油美元。石油美元无论是对石油输入国还是输出国,甚至对整个世界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对石油输出国家来说,由于石油美元收入庞大,而其国内投资市场狭小,不能完全吸纳这么多美元,必须以资本输出方式在国外运用。$ h9 ?# m* @! n% s* |7 b" a: w9 _
- J# [' c5 S, W
石油美元在性质上大多是国际短期资金,可能在国际间大量而迅速地移动,从而对各国的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特别是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或者相对封闭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每个国际油价快速上涨的时期,石油美元都要兴风作浪一番;因此,世界各国都密切地注视着石油美元的变动。
, `$ s1 H. P8 g+ t- v0 F S3 `" L' ]2 r \# k% p: X( B9 n
即使欧美的消费绑架了生产国,美元殖民了资源国,在美元本位时代之初大家都是受益者,资源和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提高了全球整体的福利水平。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分工打造了西德和日本两个工业中心,为欧洲一体化和东亚模式埋下了种子,并最终造就了三大经济区域:北美,东亚和欧洲。; v4 e0 W, Y8 x7 Z
$ J. R4 f4 m' `1 M! L 但是,进入21世纪后,这套缺乏自我调节功能的国际货币体系还是走到了极端,资本的理想,中国的因素、德日的策略、机构的欲望,被流动性反复冲刷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最终淹没在美元的汪洋大海中。眼下,新一波货币潮汐又将随着美联储的QE退出政策再次席卷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