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加拿大] 貌似先进的加拿大养老系统还远不如中国

[复制链接]
渔人 发表于 2015-11-13 09: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戴伊玛  不久前看到一个消息:全球最佳养老地排名加拿大不幸掉出前十。接着的解释是:在第一次养老品质调查报告中,加拿大排名第9位,但因为此次使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所以二者没有可比性。据说,该经济学人智库机构对全球80个国家的临终关怀和养老系统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还包括将中国列入全世界最不适宜养老的第十个国家。
* V8 `8 n: S" S想不明白该经济学人智库机构究竟如何研究、又如何得出的结论。通读了全文,发现本次评比侧重在临终关怀,这太可笑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从出生到退休,约需60年,从退休到需要临终关怀,大约还有20——30年左右的生活时间,对于真正需要临终关怀的人来说,慢的几年快的几个月。可见,临终关怀在人生中占了极小的比例,以临终关怀为依据评判一个国家养老系统的优劣,太偏颇,缺乏可信度。
) D2 K7 }" A& h/ D% ]5 S
$ S. u; M5 }1 a# `+ x  ~& H8 |. b7 r
  h+ S9 t4 Y" v6 d
# t8 R0 R; }2 m- O中国退休体系明显优于加拿大
0 k4 p; I4 f: z0 }
4 R  J7 n1 W( Z  e. r" S我认为,适不适合养老、老年生活品质的如何,要从退休开始算起。在这人生最后约30年的夕阳红阶段,人们生活的品质好坏、自我感觉幸福与否,才是最能说明这个国家是否适合养老,而绝非临终前的几年或几个月。从这一点讲,中国退休体系明显优于加拿大。3 k' J& z* j% q, h% t
- l. |/ b: }% L* \+ ~. F
众所周知,如今中国仍然是男60岁女55岁退休。进入养老阶段,而加拿大男女平等都是65岁退休。仅从退休年龄讲,中国人开始享受自己的自由时光就超出加拿大人5-10年,这提前的5-10年拿到养老金、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每一天都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 n7 f2 _* t: Q% t& [" }

: I2 H4 u" L$ Y! T/ o说到中国,广场舞和购买力极强的中国大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名牌,而她们的主要成员,就是退了休的群体。当“你是我的小苹果”响彻大江南北、甚至伦敦街头的时候,当各国的大超市、名牌店举著欢迎牌笑脸迎接中国大妈的时候,你不会怀疑,这是确确实实的、幸福的老年时光。6 F4 D1 z9 C( K: [: B2 Z$ C

+ W# E5 k4 M' e本人经常去中国,也会出差或去旅游,在车站这样的集散地,人流中海漂、北漂流动的打工者确实占了相当的比例,但同时你也很容易地发现一队队兴奋的、脸上抹不去岁月痕迹的中老年人旅游团。特别是在节假日前后的旅游淡季,这样的中老年旅游团随处可见,他们常常是夫妻携手、或老同学、老同事结伴,前呼后拥的十分喜庆。" R: F) x' O" v0 d; ?  l- x
, Z: h1 a; i5 c! m# b# a
去过上海虹桥车站的人都会对那偌大的候车大厅留下深刻印象,不知道有没有人比较过那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候车厅。还有北京的几个车站偌大的候车厅总是人头攒动,给人的感觉是:无论中国建设多大的候车厅,永远跟不上人们出行的需要,不分节假日都是人山人海。
; h4 K( h/ f+ I- b, F! S' @
+ N' ~0 G9 S! R- z. b我9月上旬跟着一个旅游团去了西藏。团中成员都是到了拉萨才彼此认识,团员中有四个是中学时的同学,11人是一个公司的同事,一对夫妇加俩个女性好朋友,全部都是刚退休不久的闲人。从交谈中听得出来:这些人已经去过很多地方,西藏行程还没有完便开始策划下个去处,可谓马不停蹄。不是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了吗?不错,50——60年高出生率的那代人逐渐融入到退休大军,而退休人员正在形成中国旅游业中不可忽视的最大群体。 / f. T' p- o4 B# z; O% `

! y" O, B0 f5 }6 o: O" A反过来再看看加拿大,人们不难发现那些已经步履蹒跚的老人仍然战斗在超市、机场等大型场所,“加拿大空奶”也成为一道风景。如果真有人说自己“就是喜欢一直工作到65岁”,以我小人之心揣度: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钱去消费风景、去享受阳光、去和朋友躺在沙滩聊天是怎样愉悦的情景。
* G4 T  f/ X$ ~6 i0 K+ W3 F. n1 s4 V/ M
我同样也了解加拿大人,我就生活在他们当中。他们许多人从来没有过护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周末去教会,利用假期探亲或结伴到周边旅游,有钱人每年的假期多用在去美国休息。除了政客,普通百姓甚至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而在跟他们聊天中总能感到生活的压力山大,也是掰着手指计算退休后的生活。7 n3 ]  E$ x3 A4 x

8 A: E" F7 \1 ]$ t% K6 D, ~临终关怀太虚伪
9 `' |2 |  D( n6 {; C7 {
) N/ o, e2 ^4 ~( x那么让加拿大人引以为傲的临终关怀又是怎样的呢? 我看到的、我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字:虚伪hypocrisy。
1 C8 ^2 ~+ f  O+ q% W5 {! f4 z% c& f- w1 X
我人生最好的朋友 Brian Watling 在与癌症搏斗了21年后,于今年4月10日去世,我陪他走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从他去年10月份在北京复发起,来自加拿大医疗系统的声音就是:你快死了,你要安排自己的后事。没有鼓励、没有安慰,在讲话的人脸上你看不出怜悯、慈悲,全然一付此时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鲜活的生命。
5 I. @& `& |/ r& w+ E5 U" M' M# w8 b9 W9 z1 ?

5 @7 O, E: {8 g/ ^4 ~) b' x2 [, D
加拿大Brian Watling 去世前一周 留给我们最后的微笑$ M+ g! F- R% x5 S! `+ k- e

7 E- ^" d; C# Q& _4 a! V; A, h当然,用药物麻痹减轻疼痛还是要做的,护士每天家访探视也是有的。但当护士们家访时她们关心的只是:病人各项指标距离死亡还有多少日子。Brian 在去世一周之前状态看起来还很不错,吃喝拉撒睡都挺正常,每天上网、接打电话、见朋友家人聊天,他和我都相信他能够好起来 : J0 v- ^2 u1 R' h2 T& r) }1 Z

) {' {/ }& f. F2 }( e) r但每当我试图从医护那里了解Brian 的病情是否有好转的时候,从不同人口中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不可能好转。而讲这话时他们毫不回避病人!最病态的就是他的家庭医生,那些日子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每天打电话给 Brian,还总不忘告诉他:你快死了。 - F2 F( a- n" d9 D1 c: J9 B2 o6 X" P
/ Q1 g  z0 H6 J2 |
我不确定我朋友 Brian Watling 是否加拿大引以为傲的临终关怀受益者,因为我没有看到他从自称训练有素的专家们那里得到鼓励和安慰。% `4 ^% p2 w0 w# v- c0 ?
7 T, X+ U1 ^: v) f) t  [
这让我想起在中国看到的一部描述中国医生生活的电视剧,里面提到美国医生E. L. Trudeau 的名言: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针对晚期肿瘤,医疗干预的目标是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让病人比较愉快和痛苦较小地面对死亡。如果以E. L. Trudeau 医生的话作为评定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那么中国医生一点不比加拿大医生差
4 Y& e! o9 p# h2 Q( ]6 v
+ e/ U: M7 ]( T)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流浪子 发表于 2018-11-27 06: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4-5-15 11:59 , Processed in 0.0259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