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杂志9月10日文章,原题:美国对华政策:惩罚不等于结束接触
2 M6 ]) t, D; L) A6 c% y; d5 q: I- @- M% a$ p4 ?# M7 z5 F; v
( w7 H9 l) L1 o8 b5 \: Z( n 美中曾互相合作,彼此视为有用的战略伙伴,但苏联威胁消失后,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了。想要重拾昔日友情,防止出现另一场冷战,并找到方法避免历史重演老牌强国与新兴国家冲突的悲剧,势必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c8 S4 B# s4 G
9 q' D/ b% s5 z$ h; R. t! U* `2 Q. l1 T) Y1 |7 c
主张惩罚中国或迫使其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很容易被误解为美国对华政策摒弃胡萝卜而用大棒。在一些分析家看来,从友好转向敌对的典型是在南海或网络等领域。但是,连这也是选择性的,要根据中国在具体事情上的所作所为采取行动,且重点还是继续美国的基本政策:影响北京的选择,鼓励正面方向。
% R8 @, B' b' M5 O" b9 i( R' |! ?3 a; U1 t3 @1 B
6 v% ]8 p1 L* k5 q8 ]; ?2 b% E7 [
若中国做出有违美国利益的行为,就要对其施加惩罚和迫使其承受后果。不过,认为这意味着(华盛顿)对北京不再利诱,转而采取威逼的看法,似乎是基于一种假定,即此类后果意味着对华遏制政策的开始和接触政策的结束。
( r6 l6 L+ S# ~" ^- `4 m; L; k# H1 g! t) }3 J/ U
# [% {6 N; e, \/ P% Q 接触不会消失。认为(对华)接触终结的言论未免草率。若想劝阻某人,确保对方收到和理解自己信息的唯一办法,是面对面地谈,保证对话畅通。不论表面上怎样,美中关系都不是一朵霜冻初降即枯萎凋谢的花。2 j+ o( B. w3 d" n; c' u* ]: Z
8 I2 N7 O S$ Y. @ m4 V+ w' Z9 b, s* v( e3 Z- c! n
美中关系起起伏伏,但这种关系不仅恢复力强,且两国都避不开对方。世界这两大经济体迥异,从而为双方创造贸易和投资机遇这一条理由就足以说明问题。数十亿资金的往来,每年数百万的人跨洋过海,求学、做生意、官方交流和个人旅行。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没有两国的磋商,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除非爆发全面战争,否则这些不会一夜之间停歇。' k: ^' K7 d2 N V9 U$ \4 }: b$ I
' `! C8 f6 n& _( Q. k0 w
7 p( b9 R% S; E' I- ^ 此外,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从未只是着力于接触。其通用叫法是“对冲”。门一直对中国开着,但若北京选择一条不同道路,可能发现会遭到阻拦。换言之,华盛顿实施威慑,迫使中国不会企图称霸地区,对抗美国,或不做出损害美国所领导的安全和经济秩序的事。; x) g# `5 O2 U) q: s
0 c# x6 o3 L/ O- p$ `5 K
* h' a4 P5 J2 l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就可当成针对中国的胡萝卜。中国要加入就必须先承诺经济改革和知识产权保护。但这并非挥舞大棒逼迫北京就范,或放弃尼克松总统提出的将中国融入国际家庭、而非孤立在外满腹怨气的目标。2 m5 F ]* P6 {, Y
( F- J* D6 P% j2 d' K( ~9 m6 _
) }( l6 x) F3 P9 D: c, `1 E4 P 总之,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劝说影响中国的选择,若不行,再通过施加威慑,迫使中国不要选择削弱国际秩序的道路。面对中国,美国有时候需要来硬的;有时候,恰当的反应是沉默,不要再犯老错误。(作者彼得·马蒂斯,陈俊安译); t5 b% V( \+ o/ K
% C: B, P/ g3 L" f* o7 J5 t% T/ d& T,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