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中国股市大幅震荡后再次以大跌收盘,中国央行的降息举措未能让中国股市“过山车”放慢速度。
, T/ g% c$ ~. j9 U% I$ G- c' P3 v, @. V9 U" x4 G9 r/ S2 R7 d
上证综指午盘前段一度下跌7.6%,最后收跌3.3%,至4053点,创下今年4月中旬以来的低点。目前,该指数已从6月12日的高点下跌22%,不仅在技术上正式进入“熊市”,还令沪市上市企业总市值蒸发逾1.2万亿美元。9 |! [; E) o1 y0 c- C
" O# v! Z v/ V! ~" x& n( F- E
自6月12日见顶以来,沪深两市市值合计蒸发2.3万亿美元,比法国(2.1万亿美元)或加拿大(2万亿美元)股市的总市值还多。6 _4 M2 d4 M' @. V
( F% v, y: x5 O1 l* ~* S 蓝筹股表现相对好些,成份股为沪深两市大企业的富时中国A50指数下跌1.4%,中国石油(PetroChina)上涨4%,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上涨2.2%。0 _# z; z9 y i+ S7 e
+ M* B4 y) A' Y 安盛投资管理公司(Axa Investment Managers)的姚远(Aidan Yao)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最新的政策放松表明,官方有很强的意愿推动股市‘软着陆’。假如抛售以目前的节奏持续下去,今后几天或将公布进一步的托市举措。”
d% c0 t/ @( v: v( k W
: A3 Z# l0 I$ e, c' t 此前,对于中国央行上周末的降息是否足以提振市场情绪,一些分析师已表明了谨慎的观点。/ N: ]1 N4 [# [# |
. |2 n" K. u! o0 k
汇丰(HSBC)策略师孙瑜(Steven Sun)表示:“我们认为,投资者很可能会借反弹出货,以降低杠杆。尽管有政策面支持,我们认为投资者仍会保持谨慎。”" w( B( H7 U- w; M) J7 U
6 J, x- l$ q7 }2 J6 S; X4 V 高盛(Goldman Sachs)表示,上周六公布的系列宽松举措是“适时推出的稳定市场的催化剂”。不过,高估值以及对融资交易加强监管意味着,“波动性仍将高企”。
\/ ?2 p" Y+ L3 u+ L1 u/ \5 p- L7 v4 S. x1 o# h3 a, Z8 I
交银国际(Bocom International)首席策略师洪灏表示,追加保证金通知很可能是近期股市大跌的重要原因,高杠杆散户在这一过程中被“洗出”市场。
( i% B& Q& o t; c# p* h9 g
" |6 @1 g9 o2 D; k& c
* Z. d* m( o/ Z2 f! }央行维稳A股失败 中国经济大逆转?
8 o7 F/ e# B7 [4 C) ~- e( ]5 n
+ Z, i/ g% b+ D% U8 [4 o 继6月26日A股市场出现“踩踏事件”后,6月29日沪指跌3.3%巨震400点,两市1500股跌停。中国央行出人意料的降准降息政策的托市意味浓厚,但目前对于实体经济和股市能起到的效果仍不容乐观。
4 ]6 h. }% `$ |8 I+ u9 S/ b1 S0 l0 A 6月29日,两市大幅高开2%,因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央行降准降息的利好消息未能提振股市,早盘股指一路下挫,午后,大盘继续暴跌,最低下探至 3875点。截至收盘,沪指巨震超过400点,报4054点,跌3.34%,收复3900、4000关口,成交9042亿;深成指报13566点,跌 5.78%,成交6311亿。两市1500股跌停。 Q: L1 w3 w, `. H' w9 M; M1 B
* B; W' q+ y9 Y8 A4 U. _ 随着6月26日交易落下帷幕,中国央行对A股市值的迅速蒸发也越来越焦虑。中国央行认定,转变立场的时候到了,应该迅速采取行动放松银根了。然而这一举动却招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让投资者以为最近的宽松周期接近尾声了。随后几个交易日中国股市大幅跳水,到6月26日更是大跌7.4%,为数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恐慌性抛盘甚至蔓延到了国债市场。
' R" A* Y1 y& R- [. D- {. d- p. P
为了避免金融市场全线暴跌,央行认定需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6月27日,中国央行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同时下调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一记罕见的组合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达到最高潮时使用过之后,这样的组合拳还是第一次出现。央行此举不仅凸显出投资者对意图常不明确的中国央行所发信号的依赖,同时也可明显看出中国领导人很难将信贷引导至他们认为急需的领域:努力勉强经营的企业。近期所有宽松政策释放出的大部分资金其实都投进了火爆的股市,而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却依然乏力。
6 C. Y8 k1 s1 `: R1 l
; v, d+ s2 }4 w2 h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令人目眩的债务水平、工业产能过剩、增长放缓以及通缩:从中国经济数据中梳理出悲观故事,现在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在任何成熟的发达经济体,这一组合将预示着资产价格崩溃,至少也得出现一段时间的极度波动。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几十年来第一次,资本正离开中国,而中国股市出现晚期狂热的典型症状。但中国也是一个不适用正常经验法则的地方。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增长最为迅速的经济体之一。
9 m* C' O# Y* A9 H0 [! S$ T% p
. f; M3 b+ s `0 e5 F 对这样一个经济体来说,其领导层自觉地规划增长模式转型,这一点是独一无二的。让如此庞大的经济体摆脱对投资的极度依赖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领导人手头有经济杠杆,但难的是知道可以动用哪一个。增长率的每一次波动,都会让中国政府受到提振需求的压力。在过去,中国首先想到的手段是释放信贷,但几十年这么做下来让中国债务激增,其中许多是通过1万家地方政府融资工具(LGFV)借入的,它们的债务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超过40%。中国政府最近放宽了让LGFV偿还银行债务的要求,并刚刚取消了对银行的存贷比要求。此类举措可能释放信贷空间,但事实将证明它们的作用在更大程度上是缓解疼痛、而不是刺激。信贷需求疲弱,而且不会迅速反弹:工业深受产能过剩之苦,LGFV的融资成本远高于资产回报率。不良贷款不断创出历史最高纪录。财务经理们在再次大举放贷前希望先收回贷款。8 W! G# d0 C H3 B* D; E. a
9 y7 r' j, a% O; R- ], i3 a2 h 此外,真正的挑战与其说是增长,不如说是在以往不够强劲的领域引燃增长。过去推动中国经济急速增长的行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不可能持续推动经济前行。从来不是自由放任的倡导者的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希望银行将信贷投向农业和小企业,而后者通常不会大举投资。
3 Y3 P- U# O) S$ M
6 U+ M# f2 q3 r2 t 在这些中国特有挑战的背景下,还有一些带有全球特色的挑战,尤其是刚刚出现的通缩态势。价格不断下降已帮助中国达到7%的增长目标,尽管按现金计算,需求处于历史低点。然而,对负债累累的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名义总量而不是实际总量。中国企业的收入增长率仅为0.7%,不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低谷期间快多少。就投资反弹而言,这同样不是什么好兆头。, D F; v G+ @2 d4 Z
0 l* A9 Z4 e: W7 p/ d
以上这一切似乎表明,中国不会逆转逐步摆脱投资主导模式的转型努力。中国政府为抵御经济放缓而采取的措施是预防性的,但并不预示着战略的改变。新的增长动力----中小企业、消费支出和服务----可能难以弥补旧的增长动力缩减所造成的缺口。但随着失业率处于低点,中国政府将愿意容忍该战略给许多最依赖旧增长模式的地方带来的压力。
1 ?; t3 @! f# B* s6 H& I$ a) k% ^0 t) `, f; c+ o
中国向新增长模式的转型之路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迄今还没有任何理由担心中国硬着陆。实际上,鉴于逾40个国家将中国视为最大的出口合作伙伴,而中国的进口在减速,面临最颠簸着陆的可能是那些中国以外的国家
; F, h: {; M& K/ d3 ~
; i5 ]) }6 Q; T. u4 u7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