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观察者 有人问我曾经在苹果、微软、Google工作,这三家各有什么优势和值得钦佩和学习的地方?
! G/ _7 ]) m+ j" Z' E9 i 我的回答:苹果重视用户体验和美的设计,真正在乎细节,专注完美,近乎苛求。因此,苹果成为了少数用户真的用心爱的高科技公司。苹果有改变世界的精神,并且不屑于微创新,励志胆敢做出用户自己还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产品。是这样才引领了不同产业(电脑、手机、音乐、软件商店等)的多次范式转移。
$ [- @& }6 t+ n/ `7 t* T g _- v) g5 `0 S
微软擅长于战略分析、商业模式,能够分析每个细分产业的发展和商机。另外微软有很强大的分工和当责精神,能够把一个很大的项目拆分成小块,由少数的明星人物领头,带着大团队分批执行。, R) i3 r4 f; e0 M' E
* @) A$ `( v5 x9 v- k$ X+ B Google是技术驱动的科技平台,所以需要大批一流人才,“自己想怎么被管理就怎么管理这些天才”的精神招揽最棒的人。Google的决策是科学化、网络化,参考真实数据后才做判断的。如果微软是航空母舰,Google则是快艇,能利用小团队+实时回馈+主人翁感打造和创业公司一样快的产品更新和创新。
9 v% s6 h% T! B6 y, S7 t9 g4 ]
1 G1 `9 o6 o* A# N. ^ 谈完了优点,苹果、微软、Google各自有什么弱点和挑战?0 [2 b* b- ~0 i# `, B7 a I
! f* i' g$ l; L! J r 一、苹果作为一个骨子里硬件的公司,一直没有抓到软件的核心。它认为软件的存在就是为了支持它的硬件,而这种思惟导致它一直没有做出能够和硬件独立的软件(我认为iTunes不能算)。这问题从我在的1990年就有,25年没能改,以后估计也不会改。
5 b1 \9 i. P2 p% i" v& w) J4 |8 a& f9 P& a3 \$ q- c, _* v
另外,苹果对社交媒体是不参与的,在FB、Twitter上都几乎不介入。可能是它的秘密基因太强烈,所以骨子里否定这样的参与。但是在这个时代,不参与社交媒体是迂腐的,是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还有,苹果文化一定的程度认为:“你能做我的员工,是你的荣幸。”因此员工福利方面,或者对职衔方面的“小气”,不如一些其他的顶尖公司。
9 R! [9 [, X2 O" }
& ] Y s6 u4 O* o 最后,乔布斯过世已经三年半,苹果只出了一个崭新产品(iWatch),而且评语好坏皆有。所以苹果最大的挑战就是:没有了乔布斯,它还能创新吗?(注意这里不是说创新都来自乔布斯,而是他能够在上千的员工创新中,砍掉大部份,有眼光挑出支持那些能改变用户体验的)如果它不能在创新继续明显领跑全世界(又不能做high margin的软件),那么Android或小米带来的95%体验、50%价钱,就要给它带来灾难了。这我在90年代的Mac vs. PC大战中深有体会,可能也会发生在手机上。
4 G) G5 m2 J- b, H
% O. S9 V& ?$ k1 N8 o: q2 A! _ 二、其实很多人已经不把微软看做一线公司了,这是因为它一直没有抓住最近发生的四大趋势(Internet、mobile、social、hardware / IoT)。在Internet方面,它投入了巨额,搜索引擎却依然遥遥落后,每年赔钱。在mobile方面,它明明曾经是唯一的smart phone OS,却把市占率拱手让人。Social方面除了投资Facebook,没有任何成绩。Hardware其实微软也是很早开始的部门(X Box),但是却没有抓到最近的机会。微软根深蒂固的问题在于:
& E" [- D4 P1 A1 R) t
/ H: H+ u6 f2 m# z6 ^4 N& U. v 公司思惟比较封闭(因为不在硅谷),对业界动荡体会不够深刻(因为错过了这四个趋势),固有的商业模式很难改变(例如Windows收费,当然这点最近有改),而改变这些公司文化是很难的。+ Y' Q; P2 x: ]+ ]% d
& [3 K) m1 C% g5 P( U \4 r 微软的两大business:Windows & Office,不但带来了创新者的窘境(旧business太大,成为包袱,不愿意去做新business),而且却都面临这巨大的灾难,每年我们都看到灾难“快了”,但是都没有到来。它还能躲过多久呢?兴起的小的新的business做的不错,但是能足够快地成为新的支柱吗?
, `" m1 Z- V$ E D4 \' a
, V+ g* X* c8 X" Y, }3 `' N 微软的产品模式是比较过时的(团队太巨大,工程师和架构师权力太大,产品经理相对弱势,对用户不够敏感,开发周期太长),在迅速网络时代,能有竞争力吗?/ y+ V/ X6 ^' l
" y, u W: U5 b7 A/ e8 a# u 因为不被很多年轻人认为是一线公司,比较难得到顶尖人才。
, P% \0 ^4 T2 Q# @( }8 i
( |6 ]4 V: |4 L4 {- s+ \ 三、Google最大的挑战是它有“最容易作恶”的最大、最有价值的数据,却有“绝不作恶”的承诺。它能够束缚自己的手脚,不被大数据诱惑吗?如果别的公司都会动用,它能忍住不用吗?如果一旦用了,它的“不作恶”理想把自己放上了神坛,它会被攻击的更严重的(一个小小的“动用”,别的公司没事,Google会被认为是违背了承诺和价值观)。我认为把自己放上神坛的公司使命是非常危险的。! H% M7 ?8 i* A+ u; x1 w
8 E$ z3 ~1 [* n( H' ~5 [
Google是个理想主义的公司,当它看到一件事是符合它的理想时,它不在乎外部因素。而且Google在创办人说了算的环境里,是比较固执任性的工程师文化:当我没有错时,我就要证明我对你错,绝不妥协。它和欧盟的僵局就是这么一个例子。6 o6 X) w9 M% J& ?6 K
: g: u7 U8 R. d 没有柔性的政府关系是危险的。Google碰上的垄断问题,是有可能牵累整个公司的(微软就是为了处理垄断调查,最后公司疲累不堪,为了不触犯法律,谨慎到流程变缓)。另外,Google自认为是个科技为核心的公司,所以希望不断地在各个领域带来颠覆。但是,在硅谷其实颠覆者都是小公司。所以Google会不会还没有颠覆别的领域,就被小公司颠覆了呢?从硅谷的发展,这是难避免的。最后,在非核心领域的产品,似乎总是碰到问题(当然,另外两家公司也是)。
1 U7 s0 i& x' Z0 g4 P, c; X$ B( H9 @) Z0 e4 [7 s2 c# A/ W2 v( }2 ?
其实,这些挑战大部份都是这些伟大公司成功的双刃剑的另一刃,或许是无法逆转的。另外,每个公司有它的15 minutes of glory。现在,微软的15分钟已过,苹果、Google的15分钟也所剩不多了。但是,伟大的公司,即便15分钟过了,它们对世界的贡献和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会永存的,就像柯达、福特、HP、IBM一样. @% x) l1 w* _7 Y# a" `8 u r' ]4 M
) ?8 }) }! B7 }. O& s8 L4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