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百宝箱]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说话喜欢夹带英文?

[复制链接]
周末 发表于 2015-5-12 08: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可能想不明白,好端端的对话为什么要夹英文单词?有人可能觉得厌恶,认为这么说话阴阳怪气,是“装”的体现;有人可能又会觉得正常,因为这样的情况好像随时都在发生,无法避免。

  为什么有人喜欢这样讲话?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

  “效率优先———这是我对说话中英文夹杂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效率优先,就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用什么来表达,能够最快速、最高效地让听者明白、理解,不产生歧义,无需大脑进行额外的运算。这既包括中文夹杂大量英文,也包括为了追求中文纯净度,刻意将英文都转换成中文。”

  (知乎网友@黄继新)




  揭秘:为什么有人喜欢中文里夹着英文说话

  A

  外企是中英夹杂“高危地区”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过对有些人来说,仅仅用中文还不足以表达心中所想万分之一。

  在有外国同事的外企上班,流利英语可能是在职场中顺利存活的最重要技能之一。不懂英语,无法看懂群发邮件、无法理解公司企业文化,甚至无法与老板直接沟通,因此说英语已经成为许多外企职员的必备素质。外企员工(含海归)说话中英文夹杂,老早就被人吐槽过了,现在连美剧看多了、论坛混久了的人也是如此,动不动就吐出“这人好low(庸俗)哦”“这真是一个surprise(惊喜)”这样的语句。

  网上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这个project(项目)的schedule(进度)有些问题。另外,cost(成本)也偏高。目前我们没法confirm(确认)手上的resource(资源)能不能完全take(用)得了。anyway(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先pilot(试)一下,再follow up(跟进)最终的output(结果),看能不能run(运营)得比较smoothly(顺利),更重要的是evaluate(评估)所有的cost(费用)能不能……”短短三句中文中有14处用上了英文,令普通人听起来味同嚼蜡,尽管其中用到的都是英文常用单词词组,然而猛然听到这些句子,可能会真的有些不适。

  在外企工作的中层Mary说,所谓的“夹杂体”说话在职场中并不新鲜,“我当年还是一个小职员的时候,有同事是香港人,讲话就是这样的,因为他们的普通话能力有限,有些词不知道用普通话怎么表达,长此以往,就经常在普通话中夹杂一些英文单词。但是这些香港同事其实是很想学好普通话的,他们会在事后请教内地的同事,某些名词怎么表达。不知怎么搞的,后来就变成很多同事也这样讲话了,可能觉得时髦吧。还有一些外国人,中文学得不够纯正,难免夹杂母语,甚至有些ABC也是这样的。”

  同是外企员工的范小姐则认为,这样说话几乎已经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讲话不夹杂一点英文,会给人不professional(专业)的感觉。”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不由自主地笑了出来,“是习惯,倒不是装什么的。”范小姐说,在其公司,工作语言用的是英文,无论是收发邮件还是日常对话,英文都占到很重的比例,长此以往,基本上说中文也会不由自主地带上英文,“有时候回到家也转不过来,家人就对我很有意见。”为了表现出自己业务十分精干,部分白领在办公场所有意无意会说起英文,“多多少少是一种心理暗示。”

  这样讲话最省脑力

  除了上述理由,中英夹杂还有没有别的苦衷?我们试试从科学角度理性分析一下。

  事实上,讲话中英夹杂不是个例,全世界人民都面临“混合语言”这个问题。比如,你讲着讲着家乡话会蹦出几句普通话来,反过来也是如此。学者试图找出模式来解释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叫做“语码转换”或者“语码混合”,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这样讲话方便。

  20纪末有语言学家提出了“顺应”理论,可以理解为“顺着最得心应手的方向”来讲话。而“语码转换”就是人们要寻找最简便最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所激发的。学过两种以上语言的人,倾向于使用最不需要努力、也最不需要费劲来做选择的形式来完成讲话的任务。

  你可能要说,中英文不定时切换明摆着不是增加讲话时候的障碍吗?对于一些双语使用者来说,他们很有可能在只能用单语种讲话的情况下感到更费劲。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很习惯说某个人“很low”,并对这个意思心领神会,但是要把它翻译成中文,你就找不到一个特别合适的词来对应。而一个在英语环境下频繁被要求“plan”的人,会理所当然地常常使用“plan”这个英语词汇来代替“方案”。

  而当你在说“plan”时,你其实不仅仅是在使用一个英文单词那么简单,而同时是在试图修改对话的语境,这种修改是建立在“双方都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假设前提之上的———反正你听得懂,我这样说也省力,那干嘛不这样呢?

  这种情况下,虽然讲话者的初衷不是在有意刁难对方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资本,但也是出于建构适合自己表达的语境,强求对方接受。因此对于并没有期待在这种语境下进行对话的一方,他们会感觉到“中英夹杂”特别突兀。

  在语码转换的问题上,即便是处于某种程度的“装”,背后也是有一番道理的。这里涉及“交际意图”,即说话人通过语言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交际意图,而语言转码是其中一种方式,它能引起听话人对这种现象,比如中英夹杂的特别关注,进而进行相关的语境假设,也就是脑补。双方准确无误地传达和获取意图后,齐活儿,这一轮交际完成。

  这个过程也是遵守“哪个最不费力气我选哪个”的原则。对于中英夹杂的说话者,听话者很容易联想到对方可能想表达的某种说话内容以外的意思:字面上他是在评论今天的食物,事实上也暗含了他想表现自己的见多识广、或者洋气不老土、或者家境不错、工作不错、学历不错……你看,意图的传达和获取在双方之间都如此不费力,在语言学上这是一次成功的交际。

  当然,也有可能说话者想表现出来的意图完全没有被听话者获取,最后听话者获取的意图是:装。那就有点遗憾,这个交际不太成功。

  C

  这是两种语言在拼谁跟你关系铁

  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些会说多种语言的人,他们在说其中一种语言的时候,是在用这种语言进行“思考”吗?也就是说他们此时的“思维语言”是哪种?




  中文里夹英文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这个问题在学界还没有趋于一致的结论,原因在于,还没等学者们去研究哪个语种才是思维语言,在最基本的“你思考时用到的媒介真的是‘语言’吗”这个问题上,意见已经不一致了。

  一部分学者认为人们思考时用到的语言,其形态就是人们能说出来的,诸如英语、汉语、法语等自然语言;还有一部分学者不同意,认为人们思维中的语言,是一种很玄的东西,然后当我们需要说话的时候,它就被翻译为自然语言供我们说出来,学者们把这种思维媒介称作“心理语”。

  回到中英夹杂问题。如果你思维中用的是“心理语”,造成中英夹杂的过程可能是这样:你想表达某个概念的时候,你的心理语形成的这个概念会直接转化成自然语言,对于双语使用者来说,这个概念是会转化成哪个语种里的词汇呢?

  有一种观点是,这取决于这个概念在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词汇哪一个更容易让讲话者第一个想到,哪一个和这个概念本身连接强度更大。就好比你口渴的时候,一瓶水在你手边,一瓶可乐在离你5米开外的位置,你会选择哪个来解渴不是显而易见吗?

  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一个概念,一个英语词汇和一个母语词汇在拼谁跟你关系铁,更铁的那个会让你把它脱口而出。如果两个人跟你铁的程度没有差别呢?这样的话你似乎完全可以顺畅地只用一种语言表达你自己。如果中英两种语言在你的表达中存在“争宠”,很可能说明说话者本身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都不甚理想,而并非一些人想象的表现了说话者对两种语言都游刃有余。从这个层面上说,下意识的“中英夹杂”可能真的属于“不能好好说话”的一种情况。这就是懒的代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ngling04 发表于 2015-11-22 20: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4-3-29 07:09 , Processed in 0.0281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