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因淘宝网的假货事件而面临美国股票持有人的集体诉讼。但阿里巴巴后面的麻烦或许还不止是集体诉讼。 l" D5 j3 x8 ?: T
; c" x4 C$ H3 @0 Q5 b: j- v* ~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本周为淘宝网出售假货进行辩护时表示,所谓假货其实有一大部分是“网货”,即由普通人设计但还没有来得及注册的“非正品”。他说:“其实淘宝网没那么多假货,有一些商品是原创商品,没有官方认证,但不代表是假货。”他还说,阿里巴巴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怕被投资人集体诉讼。他表示,投资人集体诉讼不是坏事,反而能让西方更好地了解阿里巴巴的业务和中国企业。 + L& {! S$ H+ [4 I3 B* }# s. K
: |& f) O$ G3 d$ l
随着上周末马云与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见面并同意携手打假,阿里巴巴与工商总局就淘宝网卖假货的公开较量突然戏剧性地落幕。这也使阿里巴巴在中国国内的危机得到化解。
1 f9 X# R' R) u! J: m+ p, i8 F" S! D6 `0 V- | B2 u1 i: c" ~
集体诉讼正在启动
, d' }! G( B/ |5 v4 T% Y0 Y3 K, U/ V4 K/ t: ]
但与此同时,已有多家美国律师事务所正在发起行动,针对此前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一份名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的文件指责阿里巴巴涉嫌隐瞒信息或发布虚假、误导性陈述,导致投资人高价买入股票后蒙受损失。目前,美国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律师事务所已接到一名阿里巴巴股票投资人的委托向纽约南区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对象包括阿里巴巴集团、马云本人、集团二号人物蔡崇信和其他两位高管。
- w1 }& F2 n) `
. n3 c$ k9 f; S3 @ 上周五,国家工商总局将《白皮书》从其官网上撤下,同时表示该文件是内部会议纪要,不具法律效力。但中国问题观察人士、《中国即将崩溃》(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一书作者章家敦(Gordon Chang)认为,工商总局此举并不会影响美国阿里巴巴在美国受到起诉。他说:“从法律角度讲,撤下《白皮书》起不到预期作用,因为人们现在了解到阿里巴巴没有在9月份首次公开募股的说明材料中全面透露信息。” 2 N! O" Z q `& m6 ~! H& K
* n/ h5 o! M; a# _" _5 ~0 D
法律界目前普遍认为,国家工商总局无权决定该文件不具法律效力。章家敦表示,这份文件可以作为重要的证据,证明阿里巴巴没有在上市前全面公开负面信息。
# d2 p( K, r! ~( h1 v5 i$ J, f! c" t9 ]- M2 N
司法程序漫长而具有破坏力
0 ]4 k" d9 n% F0 A0 x% i' q* T" Q2 u$ h0 @9 w
不过,华尔街日报风险与合规栏目资深专栏作家格雷戈里·米尔曼(Gregory Millman)认为,虽然美国律师事务所手上握有重要证据,但由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阿里巴巴实际上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可变利益实体” (variable interest entity,简称VIE),因此这个案子能否顺利推进仍有很大变数,最大障碍在于法院判决无从执行。他说:“中国大多数在美上市公司都选择在开曼群岛注册一个可变利益实体。这些实体在当地其实没有任何资产,只是与在中国真正运作的公司有一份协议。因此,要想让美国法院作出的裁决真正有效就必须到中国去执行,但中国尚未签署有关国际协议让有关判决能够得到执行。”
]# { b1 w0 h% i8 N, N# I& {9 z: l) h* B# W1 j
由于中国限制外资所有权,因此很多中国公司只能选择VIE的方式进入海外资本市场来规避政府对通信和科技等特定领域禁止外国投资的禁令。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巴巴股票的持股人买的并不是在中国的阿里巴巴的股份,而是在开曼群岛的阿里巴巴集团的股份。根据合同,开曼群岛的阿里巴巴集团与中国的阿里巴巴分享利润。 7 g/ h M6 Y9 R8 r+ N! B0 }
" a, S) g- }0 X- X0 `9 [1 P' D 米尔曼表示,集体诉讼程序复杂、费时耗力,因此大多数案子都在没有正式开庭前选择庭外和解。“大多数公司最终会得出结论,与其一步步走完繁杂的法律程序,不如掏钱和诉讼方和解了事。”他表示,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来说,集体诉讼真正面临的损失可能不是经济上的,而是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2 `: X* o! Y8 n ?4 }7 w
& ?, X" a7 e7 b 中国观察人士章家敦认为,假货事件把以前马云商业帝国内部的很多问题暴露在投资人面前。他说:“阿里巴巴很有可能会选择通过向起诉方支付一定费用实现庭外和解,但这个事件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困扰着阿里巴巴。当人们通过这一事件仔细审视这家公司后会对阿里巴巴的看法变得黯淡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它的商业模式是难以持续的。” 1 a: G0 P! u( i3 I: \- F
9 I$ [- M! z4 J' m0 U! L' \4 w 改变模式会影响利润 7 Q+ I8 c% ?& G4 b
# _; @9 J0 j, O8 G9 z" h 实际上,导致阿里巴巴股价大幅下跌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其2014年第四季度营收不及预期。2014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营收42.19亿美元,同比增长40%,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8%,为9.64亿美元。自假货事件以来,阿里巴巴的股价一直徘徊在每股90美元的水平,与11月最高位的每股120美元相比累计下跌约25%。阿里巴巴把营收未达预期归咎于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完成交易,导致广告收入下滑。
3 o. f. _5 K( n) {+ u6 A$ h( d J. N( r+ J8 v
像淘宝网一样,阿里巴巴旗下的很多电商网站本身不生产产品、也不直接出售商品,只是给第三方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保持交易量是实现盈利的基础。这样一来,大规模打假并不符合阿里巴巴的利益,因为限制假货流通等于是在蚕食自家的市场空间。除此之外,阿里系的电商网站如淘宝和天猫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压榨卖家利润空间来实现自己的高利润率的。据统计,八百万淘宝店铺中能实现盈利的不足三十万;六万天猫商家里,能保本的不足10%。在这种情况下,马云要么选择顶住压力继续让假货在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上继续泛滥,要么就只能改变模式,但这势必会导致其营收和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从而导致阿里巴巴股价的下跌。
+ }8 U/ d$ V5 g5 U! M* r* Y; c% i; d2 i+ F0 ~
新闻来源: 美国之音5 ?3 n u, w) a5 v
) S" ]( K+ s) c0 ?( S
+ K! T5 m$ g8 H5 Y& O+ E8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