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家长告诉我,他们之所以出国,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自以为移民是一劳永逸的定心丸,但这些家长们却禁不住从一开始就焦虑起来。“这里的小学连统一的课本都没有,更不要说教学大纲了!”丽莎是一个5岁女孩儿的妈妈,今天刚从小学一年级老师手里拿到一本分级阅读的图书。女儿入学测试英语的水平是3级,而丽莎得知,同班孩子中最高的是14级——这意味着女儿一开始就实实在在地“输在起跑线”上。, I: a. n6 [9 {! T) ^" n( D
1 _) Y, @, j9 ^6 U3 V 澳大利亚的老师也懂得语重心长:“家长不要着急。每个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发展都不一样,我们不要强迫。”丽莎听了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却不得不惴惴不安地跟女儿开始一场“素质教育”。怀揣着对中国教育的不认同来尝试西方的教育,既想把孩子从无休止的作业和竞争的压抑中释放出来,又把握不住素质教育的要害,更害怕哪天回到中国孩子完全没有竞争力,这是移民家长的心病。
/ h X1 P ^4 j: p4 }# w+ _' i5 M/ ~5 F4 S2 M( k
童年汇、读书会、蓝丝分级阅读、快乐绘画班、少儿武术、蒙特梭利早教、赢在起点、美吉姆国际教育……国内的早教机构已经如同全球知名MBA院校,能规整地列出全国20强。小孩从文化课学习到最后举手投足,甚至吃饭礼仪和少儿社交,都能正儿八经地被搬到课堂,从小开始一场人生的修炼。在澳大利亚,这些教育都是在每个街区的玩乐场上进行的,小孩子们嬉闹玩耍,直到小学5、6年级要升中学了,还有大半的时间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玩乐之心欲罢不能,真是急死人。( r! ]: d2 r2 v0 x/ G
N* Y* L8 k1 F, b5 x2 T9 U 这里却从不强迫不喜欢读书的人去大学,而是鼓励他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哪怕是修汽车,做饼干,从小学一开始你就能从大班的学习里划出一块自己的时间去做感兴趣的事情。大学毕业后,当办公室白领也绝不会比做厨师或者自主创业有更多的收入和社会尊敬。每项职业都真正平等,初中和高中的分流也就不那么艰难,孩子们也不用挤破脑袋去大学深造,这就成就了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 e, s/ ?8 q0 H9 o
. P2 H+ v# o G0 X 可是,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去精英高中,要去大学,要读研读博,那么学校教育绝对不够,甚至只是补充。大部分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钻研,理念跟中国传统的“家教”相濡以沫,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和影响变得尤为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也直接成为孩子的样板。
9 _9 l& k# P$ o% y/ U/ f9 X$ n; \, {. d# Y& Q
芬迪就是那个阅读测试14级的孩子的妈妈,虽来自不折不扣的澳洲家庭,家教却也颇有“虎妈”的特色。她本是一家大公司的财务经理,两个孩子都上学后,她就辞去全职工作,每周一、三、五上半天班,其余时间完全陪伴着两个小学生学习。+ p- L! q @& ^. i- H
; Y% M T3 q. M; _) D6 ~! T! J8 O 阅读是核心,数字和图形训练是切换阅读课本之间的小甜点,每周一次的小提琴课就是孩子们的“社交”了。除了阅读,芬迪并不强求任何其他训练,只是注重一些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每次阅读都是在规定的时间段里完成,中途有任何的打断或者思想开小差,本次阅读不能完成的话,也不会再有其他时间补读,而是要直接进入下一本画册的阅读了。“效率很重要,从小就要让孩子懂得专时专用,并进行速度训练。”她每天都记录孩子的读书进程,并把它们写进了自己的博客。在训练女儿阅读时,她很早就尝试了录音,她跟老师说,“没有比自己直视自己的表现更好的反馈了”。9 h* _/ g5 C8 b4 I
* @! x7 l6 ?8 K: w7 ~" F6 O “轻轻松松上大学”真的只是留学中介的一句口号,要想成为学习的佼佼者,无论置身于哪个教育体制,必定要下一番苦工。$ t4 ]9 f- `2 I; B: N
9 r% {1 @1 y8 O4 U w2 h
新闻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t2 `% E$ m3 d- f
3 B [+ c, T9 k1 y1 L+ S" @6 U/ z7 t- ^+ ~4 @; ?,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