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缩局面,通缩问题造成的影响无处不在,并蔓延至世界其他地区。 7 S, @. t/ n5 K" O3 r F
0 `$ k4 r$ i* @2 b1 s
中国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弹至1.5%。略高于11月的1.4%,但全年涨幅远低于政府年初定下的3.5%控制目标。
$ N' N% Z$ ~+ M& K6 t# G
1 y) f" r; W* a$ g' D2 Q, g. H 从目前的情况看,CPI涨幅维持在低位,加上本月初公布的12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进一步回落,这也意味着通缩预期进一步加深。
& y7 A1 E/ l2 A: e# w r' {" M9 k1 t L0 j7 o! U, V; m. B' N! }
机构认为,2015年中国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低通胀格局,甚至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考验,央行降息概率加大。 3 b* n; Q/ }: d; |' y- \
h7 B! Z8 c A+ m 交通银行预测,2014年12月CPI同比增长1.4%。该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进入2014年12月以来,食品价格止跌回升。 : E: K3 ?- g) g: l" K* E4 W, {) I
1 h0 r: c2 R& C
但是,考虑近期非食品价格受到国内成品油价持续下调及居住类价格回落的影响,涨幅明显收窄,同时当月翘尾因素归零,初步判断CPI同比涨幅中值为1.4%,与11月基本持平。
* d+ ], [/ i8 h/ F& [' I" G( A7 {' H% P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则预计12月CPI为1.6%,较11月1.4%微增,通缩风险仍存。12月物价数据低迷反映经济仍有下行趋势,通胀维持低位将有利于政策宽松。
. s1 ]% f# X' R, ~3 C0 r
: K% ?8 o7 ?5 F/ p8 h6 B8 f# T 展望2015年CPI走势,不少观点认为通胀将维持低位。 % q* V2 B5 T1 [# L
" t3 U$ {& i; f* a \ 预计2015年经济增速稳中趋缓,需求对物价的推升力度有限;同时经济新常态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幅放松可能性较小,不具备抬升物价水平的货币条件;猪肉等农产品周期明显拉长,涨幅也明显收窄,预示未来食品价格大幅上升推高物价的可能性较小。综合来看,由于涨价因素较弱、翘尾因素整体水平明显低于上年,预计2015年CPI同比将低于2014年。”唐建伟说。
+ |9 G: a. Q; x$ v/ ~) F0 e4 f1 ^% o0 D/ L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则预测,2015年月度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通货紧缩压力要高度警惕。当下的通货紧缩压力虽然也受到出口不足的影响,但更多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是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 p: s; [# _6 c; J4 H
$ _: C3 R2 K( J8 H0 _ 市场机构认为,通货紧缩压力在2015年持续增大,央行下调利率的概率加大。 汇丰银行宏观分析师马晓萍表示,2014年11月21日的降息将利率这一传统的总需求管理工具与“全面刺激”等同的误会打破,预计2015年利率还有两次各25个基点的下调空间。 . o+ }& h0 j' f7 a; R0 f1 J4 s& J
( u1 o9 z# Y ^4 i# M 此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2014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较上月回落0.2个点,下滑到2014年的最低点,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3 B( N. Z5 ?# E/ A" }* N, u2 ]/ m- s2 s% Q f6 u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则指出,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4,比上月小幅回落0.2个点,大型企业走势基本稳定;中小企业PMI连续位于临界点以下,分别为48.7和45.5,表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不少困难。
& Y0 ^. H/ n) l7 Y2 Q X3 @! J
( u3 E& j/ T& t- o8 E4 T,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2014年12月份,非制造业投入品价格指数和销售价格指数延续回落趋势,特别是服务品价格指数回落意味着市场的通缩压力在增大,国际主要商品价格持续下行也加大了通缩压力。 & e( Y) f! K% N% N2 N5 l/ I3 ^" v
& \# A' _$ N, V( }% s, `& Q6 P6 _, M8 |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繁荣之际,大量投资涌入房地产市场,中国大地上不断冒出新的楼盘又不断被推倒重建,脱离供需面发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终于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低迷时期。 # }& Q# {. C, X ?1 h" E3 _
+ q* l% w0 z# P
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的调查,2014年第四季度,企业融资难度感受指数(指数越高表明更多的企业越难获得融资)为 55.8%,较2014年第三季度和2013年同期分别上升0.3和1.6个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上升;银行贷款获得难度(指数越高表明更多的企业越难获得银行贷款)为55.1%,较2014年第三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较2013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 6 E1 \6 [/ X2 \
) _7 F1 g% s5 y. w% D& a+ H# q
此外,实体经济风险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高度依赖宏观经济周期的中国金融业将面临不良资产的大幅度攀升,峰值将在2015年年中或年底出现。 ( v0 j4 B+ U' y! \4 |' l: ?2 U
: n5 Y, v. T& a4 g5 \1 `- K- {
据调研,全国不良贷款在持续多年“双降”的局面之后,重回上升通道。
( C! X, |; g7 ?0 D1 N0 {: O
, S3 \+ B/ l9 @. y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的不良贷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不良贷款从长三角、珠三角开始向东部其他省份蔓延。
7 I) F2 x( P& Z' z) q( Y( @0 H j( V
9 `$ h! y# X; c4 Y 从行业分布看,小微企业“互保联保”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加速扩散;产能过剩风险已从钢铁、船舶、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光伏等行业向上下游行业和关联产业链蔓延;贸易融资风险由传统钢贸行业扩展到大宗商品贸易领域。 . ]9 z2 _, D) \* c. t8 [
& _' h: i" V4 z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董小君称,从美元的逻辑看,“输入性通缩”正向中国袭来。
( J* h- V4 x! ^
1 [/ {; d% I- m) b" P6 ~' N 如果说2008年7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对中国形成第一次“输入性通缩”,2011年底由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形成第二次“输入性通缩”,那么,从2014年初开始,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则对中国形成第三次“输入性通缩”。
+ m7 W' P' u1 l% F6 `0 j
0 H% f/ b5 n; I% V! u" w' l 目前,“输入性通缩”正沿着“美国退出量宽→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全球资金回流美国”这个路径在演绎着。
- U, u/ i) Y( S9 \2 G& F. a; m& _$ Z5 P% H0 Z
从近期看,美国退出量宽,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走强。美国经济持续向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改善的主要动力,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5年年中左右开始加息。
. O: q, `8 s1 T7 u, W" S& d3 ]0 b2 B8 W
由于欧洲和日本备受通货紧缩之苦,仍然推行量宽货币政策的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反向操作会推动美元对欧元和日元升值,从而使美元强势周期进一步强化。
" S, b! }$ I2 Z0 m. x; ?
* O- w( I; b7 s9 v! V 近两年,美元指数走出一波强势行情,从2012年2月至2014年11月累计攀升12.58%。这与我国PPI出现负增长几乎同步。 ( V* m, o, Z4 f* ]* {- h- z
7 W7 y/ e# y: M+ w) \2 `" G 从长期看,美国新经济的到来,美元将进入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根据历史数据,美元指数呈周期性波动,一般在经历10年左右下跌后,就会进入5~7年的上涨周期。美元上涨周期与美国的新经济高度相关。 5 k \, X }# E( w: t
/ H2 _ v& |0 Y6 v
过去40多年来,美元经历了两轮上涨周期。第一轮是1980年至1985年,当时推动美元走强的是里根政府的个人电脑革命;第二轮是1995年至2002年,推动这一轮美元走强的是美国网络经济的大繁荣。
9 q" F% v# E. {( Y; M& a P
r+ o2 i c' O9 \6 F 董小君预计,2014年至2019年美元有可能进入第三轮上涨周期。推动此轮美元走强的动力,是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革命与页岩气革命。 % n4 C+ k$ _) p A/ r8 i
: J+ A5 m; R% [# k- f, M+ B
与美元走强相呼应的是,国际资本流动“急剧逆转”,资金开始外逃。2014年1至10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贬值0.7%。如果人民币贬值压力是长期的,热钱撤离中国也将是个长期趋势。
( e+ @7 f: M( _; z' b* T H8 k
3 g/ S T; M9 x n 中国通缩问题造成的影响无处不在,并蔓延至世界其他地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对大宗商品依赖度逐步下降,已经在影响从澳大利亚到秘鲁等大宗商品生产国,同时资源公司收入下降并削减资本支出也产生了负面的乘数效应。此外,随着中国公司降价以清除过度供应,全球竞争压力加大,迫使外国制造商也开始降价。
9 c/ P7 w. H# m8 {* H1 o
7 G% K4 H7 o, }3 v7 [ 此外,中国增长放缓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导致进口需求突然下降。在从2006年到2012年增长3倍之后,进口就一直原地踏步。在2014年末,进口比年初下降了大约15%。这不仅影响了大宗商品出口国,而且还影响了中国供应链上的亚洲国家,以及一系列致力于向中国销售产品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 / U+ g" |$ ] M1 U) f
4 x7 w! _/ I9 {0 B
额外的通缩压力还会在2015年通过人民币贬值传导至全球经济。通缩的经济逆风、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走强三者加起来很可能导致货币贬值。日元迄今贬值50%可能就是因此造成的。它正开始导致其他亚洲货币贬值,如果中国不允许人民币贬值来抵消影响,那将非常令人意外。
0 |$ ^$ m6 h' M1 L- c
% _4 \0 e* s" \3 B 中国的结构性通缩,再加上过度负债和快速老龄化,将继续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包括意大利和法国在内的9个欧洲国家已经出现温和的通缩,其他国家可能很快加入它们。日本的通缩压力只是因日元贬值而暂时缓解,到2015年年中,美国和英国的“低通胀”可能降至零。
$ M7 K! I- S/ e5 G2 ^+ |/ I. v
: Y1 t: ^/ v( W0 ?: F 美联储(Fed)和其他西方国家央行未能预见到这种通缩环境,一直达不到通胀目标,似乎也无力扭转趋势。我们很可能会在某一天怀疑,现在是否是时候让各国政府接过反通缩的接力棒了。 & v, [% v, s4 T3 m1 y1 Q, T
8 }' R! c0 s2 s/ B: l9 ~
新闻来源: BWCHINESE中文网
5 {3 A( P! H7 S! u- W2 C2 w) u/ P2 b3 D4 Q+ I. @;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