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梁振英抛出削减两成自由行客的试探气球,零售及相关概念股价本来已经因为内地来客消费力减弱而脚软,经此一吓就更加戏剧性“碌低”。
8 V6 `6 l2 g) [' A+ ]" `# q& b' w) o, }" L
内地客涌来香港产生种种问题,地铁挤逼、化妆品店和药房推高铺租,赶走文具铺等民生小商户,一些生活习惯上的小摩擦,令部分市民产生不满情绪,经个别媒体渲染激化,更遭激进人士利用来营造“中港矛盾”的场面。: q& P1 w1 G! P% T& z& _9 A
4 T, S( W8 F$ ^- T! j8 |
中央年前已经按照特区政府要求,叫停扩充自由行来港安排,近来更主动研究自由行措施对香港各方面的影响,包括香港的承受能力。本港社会则继续有人要求推出措施削减内地来客。
: ^& y) x$ g" r& p9 U6 D$ ^& K+ w% ~" M! g, ^
本港要解决“逼爆”问题,恰当做法是增建酒店和购物点等,扩大接待能力。如果这些基建一时之间难以赶上,市民的不满情绪达至沸点,来港旅客又继续大增,未尝不可作出适量调整,作为短暂的过渡性措施。
7 ?3 X1 g9 @+ L. e! c+ n6 y7 l7 u) Q8 {
自由行消费有退潮迹象
r" p, H+ U0 V5 w* L3 X5 N
. m3 v( H* |( S7 F; v ]8 B0 b不过,实际现况并不是这样。来港内地旅客不再日增又增,反而出现退潮迹象。今年五·一黄金周来港内地客比去年同期少了1.6%,是2003年SARS后推出自由行以来首次下跌。和内地经济一样,开放初期会有骄人增长,现在增长逐步放缓,自由行人次不会永无止境大幅上扬。' y" E+ p) i! S. L" u2 }; i" [
4 N8 {' h/ Z- o( ^! r9 Q% U. A2 z! s内地打击贪腐,来港“豪客”消费比以前谨慎,本港高档消费市场,由时装至钟表珠宝,生意都大不如前,黄金周来客减少,连化妆品店销售额都下降。内地客消费曾令旺区铺租急升,但是现在开始多了空置铺位。
- v; ^0 o+ c( |2 Q$ L& D! a7 X7 j3 c5 L. c. j4 J
这种调整,恐怕不是短暂现象。中央反贪,不是三分钟热度。内地为过热的经济去杠杆化,收紧银根,楼价下跌,引发的财富蒸发效应,都会影响消费能力和意欲,本港同时要面对世界各地以至内地邻近地区的旅游业竞争。
* c- J7 u4 m2 R1 h! w/ T @/ ?! g9 ~# M8 m; O0 t( l8 _7 A: `
选择逼港铁还是捱失业
6 e9 u. P+ Z1 k2 `1 ?+ P1 \+ Y8 C! Y
0 [9 T- D) g- D; p) Z+ i$ y; K( Q$ [旅游业及相关的酒店、零售、饮食等消费行业,为香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统计显示每五元消费中就有一元是由自由行客贡献。商店生意好,扩充业务,加薪和增聘人手,本港失业率才得以降至3%的低水平。
6 n# n7 q( U4 k$ R* s& p- f5 F* v; n; G: g0 }
如果环境逆转,碰上减客政策开始生效,商店因为旅客减少而收缩业务,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僱员,究竟要捱逼港铁还是要捱减薪裁员,是市民要面对的选择。/ i/ ^2 d9 b+ j" c0 N' X
' a0 h) F2 M, h4 p9 z5 n7 `香港在回归前后有过类似经验。初时楼价飞涨导致民怨沸腾,政府以年增八万五千个住宅为目标大增供应,但是原来楼市本已到转角位,不待政府出招已经泡沫爆破急滑,结果政府的措施为楼市、经济和就业雪上加霜,市民生活更苦。) n0 G, ^. o% ], H4 B3 ?
: X7 R1 k8 X2 C7 Q! Q# v调节市场并非易如控制升降机,要它降至第几层就第几层,往往会“超额完成任务”。何况减自由行客需要中央出手修订措施,本港不能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一见势色不对就要中央朝令夕改。在控制自由行方面,要以八万五为鉴,贸然削减必吃苦果. O1 j5 l! z3 A
) b- ^) H4 C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