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奴才太久了,不过迟早会从旧主子转向新主子,大势所趋别无选择
8 ?+ |: w7 l, Z! Q, p: N9 M
1 G: M5 d( i W《联合早报》近日刊发了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关于“东南亚未来走向”的署名文章,引发了广泛的议论。文章从外交、地缘政治、国际贸易等多个角度阐述了新加坡对中美博弈的看法。* M/ x w5 |) ^5 k$ p
8 m0 r* @, S# W0 S% |而李显龙的结论则是:中国不应挑战美国,希望亚洲国家能够在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层面做出努力贡献,避免受到中美“新冷战”的冲击。
* }. @/ M& N9 d0 u: A4 [' _0 N; T4 ^' |
李显龙反映出了身处中美之间的小国的忐忑不安,但却忽略了世界在动态发展的这个本质,以至于全文出现了扬美抑中的味道。
. h, a5 U* S _9 ^! \; S
+ v8 q0 i' E$ Y5 k李显龙认为,东南亚过去多年之所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依仗于“美利坚治世”,而中方作为地区大国,承担着配角的角色。现如今,中方对美国发起了挑战,打乱了地区的和平,也带乱了新加坡的发展节奏。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中方彰显出的强大政治影响力,让东南亚各国无所适从,中方有必要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 x) B2 ]) f1 F1 P+ T1 ?
3 S# E& M3 j0 E. s事实真如此吗?其实不尽然。
8 c- |% U. S' T- s" P7 z) \5 g# J6 X! ?" M8 ~+ M4 T l
世界格局之所以发生裂变、国际形势之所以发生动荡,非简单的言语可以表述清楚,疫情的出现只是将中美交往多年潜藏的矛盾予以暴露而已。将中方的崛起认定为地区和平的不稳定因素显然有失偏颇,淡化了美国才是世界秩序失序的始作俑者,李显龙显然有讨好美国的意思。
. E2 C. m0 i8 r6 F% J7 U/ f0 q) X9 z; a# y* t
无论如何,东南亚经济遭受重创、美国走下坡路已经成为了事实。李显龙之所以有此担心,更多的是“私心”所致。即希望回归到过去美国“掌控亚洲战略方向”、中方提供消费市场的美好梦境。然而这毕竟成为了过去,即便美国的影响力日式衰微,中方逆势崛起,但都不会影响到东南亚的整体稳定。" o! `! `( T' c) {, x
% {. Y- r5 @$ x7 [; C0 l+ l$ j& A& D3 t
, V8 C$ G& A$ ~0 C& K对于中方而言,东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关乎着自身的切实利益,也影响到北京的地缘战略诉求。# F% x) P E1 j6 v/ X; n
" ]( [" T* q& S9 I! F$ ?, R
举个简单例子,华盛顿可以在世界多处施展出强大的影响力,但在亚洲却频频碰壁,为此其不顾多国的反对,强行制订了“重返亚太”的战略。北京在这类问题的处理上,手段更显得高明,并非和美国硬碰硬,而在多边合作的体系下,对冲美国的压力。
. H( y0 ^8 G8 ]0 A4 H+ Y0 Y
! b) h2 E9 d6 B7 h8 b可以说,美国输出的秩序,是军事与美元巨大优势下的单方面仲裁权,而中国则选择凭借发展的优势,为周边国家提供共赢的机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目前东盟各国想要从疫情的泥潭中走出,指望美国为自己“撑腰”,显然不切实际。而相对的,传统的中华秩序,从来都不是一种霸权的表现。' q, g8 l7 \% N* u' j2 ^ q
$ x4 \$ D/ m) B: U" O! A# L" k( @4 w' ]; J8 }! l' c
0 O& |' b" T' ?* K( t
中方并非想成为美国式的世界霸主,而是希望在多边合作的框架下实现共赢。新加坡作为地区的经济强国,必须审时度势,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式道路。抱着过去固有的观念,认为美国的失势会造成局部的不稳定,冲击自身发展步伐的思维或已经过时了。殊不知,和平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只有求同存异,世界才能更好的发展。
2 I3 D% | e+ [3 F' j
7 F; `1 V* y+ E) V无论中美角逐会产生何种后果,新加坡都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远亲不如近邻”,与其为美国操碎心思,不如审时度势,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毕竟中方的政策一贯的连续,且不会施压他人,这与白宫的执政思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0 G/ V0 z, f6 O. M) h- ^
$ B& t. C- G2 W/ H% [8 R' R$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