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博士的《世界秩序》这本书在中国受到推崇,首先是出于中国人对基辛格博士渊博学识和外交实践经验的景仰。同时,对中国来讲,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变化。例如:
% G2 z+ @% b- L
}8 p% m- A4 ~' j3 F
2 o6 ` e$ g$ N$ R! [: c& z 首先,世界再次站在历史性重大变革的新关口,既发生在传统领域、也发生在非传统领域,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和国家内部的,既在实体层面上发生、也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人们需要很好地认识这些变化从何而来,我们要向何处去?
; A6 q+ U/ l7 g5 g& C6 l+ l( `. v& j2 x5 A! @# z2 _# p
- o/ q% H" A T0 e0 B: c% _
其次,在中国,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之变的最主要动因之一,对国际事务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正有意识地参与到国际体系的重塑中来,并力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 Y7 b: d2 D& X9 f! U
9 F1 y: s, j; f* L
) R( v$ E5 o" _7 `0 w* E; s+ o$ ?& G 再者,中国公众有日益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建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当奥巴马总统说到“如果我们不去制定规则,中国人就会去制定”时,这句话反而刺激了中国人去探索,去了解这些“规则”到底是什么?它们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中国又当如何应对?* H: o7 u% p3 d; e1 e
* t; e! X7 J Q6 E% u- G: I* P; n- t9 a
傅莹说,对当今中国来讲,如何参与全球治理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全球治理的集体学习后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他特别提醒国人,“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 z0 g$ z2 d" Y0 F
u! d0 b; b' c+ i4 t$ \* Z
: D" E6 M9 p* u1 q
傅莹说,现存的、美国声称领导的“世界秩序”之所以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没有取得过重要成就。但它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中国的问题是:中国在现存世界秩序中的位置是什么?未来应是什么?
* o: p; i& k% G7 K% Z2 b- z' M" I0 U& I5 h
. v3 J: r; M3 z. u6 l
中国当然在很多方面都是现存秩序的组成部分,比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中国也是改革的推动者和新机制的参与者,比如G20和气候变化。中国也在积极创建国际体系新的延伸,比如倡议一带一路和亚投行。
4 [% l/ | [, {! O1 I! _0 n, |$ y# O9 J% s0 s" H E
+ |' u- d- V U { 但是,在所谓的“世界秩序”中,在某些方面是对中国采取排斥态度的,在有的方面甚至隐隐地把中国视为潜在假想敌,比如作为其安全支柱的军事同盟体系。对于这些问题如何处置是我们探讨未来秩序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
. t- s- P4 B1 u! `' z0 O! o' K! ]' ~0 N! g
2 x0 c9 a. @$ P+ R/ `* y
她说,基辛格博士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涉及中美关系的阐述是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比如说,这本书中写道:“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支柱”。基辛格博士也善意提醒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在现代探寻新的世界秩序的努力中如何定位自己。”1 e1 U; K1 D" k" Q) i I& [. |# E
2 E8 B {& d0 c u8 u; g
& a: @! H, X* A: s, y4 v' N
傅莹也认为,中国确实需要思考,并且需要尽快地想明白,我们希望的未来世界秩序应该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世界秩序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需要告诉世界,中国将在未来世界秩序的塑造中要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6 v$ D3 _7 Y$ L1 r( V' Q# c: O# v" [/ x8 L$ j
0 _( `( L. Q, s% j) v; o( G
最后,傅莹引用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示,还不能说中国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达”,但是,当世界进入对全球秩序的新的思考之际,中国人是时候,本着共赢、包容以及和平的精神,加强与世界的互动,携手共同努力。她还提到,也许用“全球秩序”这个词可以更好地反映现代国际社会对新的秩序的需求。
8 x% l! v( Q) I# g% u* I- e" t+ _4 Y
( @5 z( O+ }3 {4 G# |9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