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浮夸自大文风之一:文章不会写了吗?
) J3 } e) }8 B; I
1 N5 C0 R) j2 _近期“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文风频现,消解媒体公信力,污染舆论生态,扭曲国民心态,不利于成风化人、凝聚人心、构建清朗网络空间。2 j M( Q( ]/ k Z7 l' j$ N7 d* i
9 X* Y& \& s# W, Q3 W2 y6 f, Z3 A为了匡正各媒体浮夸自大、华而不实的文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风“短、实、新”的要求,倡导清新文风,崇尚风清气正,今天起,人民网观点频道推出“三评浮夸自大文风”系列评论。
3 R2 r6 j- o& X
2 w6 q: r6 f. F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8 E% k. {( {0 A# g7 K- u6 }
# T( u6 q, T, u! M1 T, N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内部水平却了无新意,令人堪忧。比如,有的一味夸大、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任意拔高、贻人口实,鼓吹《别怕,中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一厢情愿、照单全收,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L& V3 D: i0 D+ a/ |8 o$ G
' ^" q" R, q4 P) I$ S" b* Y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的后果,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4 ^+ N: I8 T; N9 b, [& V
- t2 m7 d& g: k3 z4 u7 G4 x9 Y& Y3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对一些媒体而言,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在此类文章的始作俑者眼里,标题就是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不加点“刺激”的猛料,就无法吊起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p6 H7 f' |4 x8 g, q
# l* B9 j* H2 ~ J" B; w5 T j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还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荼*公众认知不说,更消解媒体公信力。
7 i* Y {% C. B7 y" B
# B! \2 C! X6 ^8 s% q! o" o& u5 Y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声音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 v @* B+ w# s3 Q7 J
5 C4 W |, u+ x5 w7 Y) t# o+ ^
% F/ z. K1 ~ V3 [
4 y" r5 E- T( z# u3 E4 q* a/ e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O7 l S6 a: r# i9 C. x( E) j
! X/ O! Q% o6 ?1 u0 u5 A1 e2 r6 M
" j( O8 B1 b6 r1 Z5 g2 k) n!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