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该集团计划在今年全面启动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该系统是一个部署在低轨道的通信卫星星座,一期建设工程将发射54颗卫星,后续会实施二期工程建设,实现系统能力的平滑过渡,卫星数量将超过300颗。: J5 c- J6 _4 x
* E. Z+ a5 r8 { D: p$ [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介绍,该系统将建成为全球无缝覆盖的空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能够为地面固定、手持移动、车载、船载、机载等各类终端,提供互联网传输服务,可在深海大洋、南北两极、“一带一路”等区域实现宽、窄带结合的通信保障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全球无缝覆盖的系统,处于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任何人、或者任何物体,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实现信息互联。) O, ^0 f3 y1 k: f, t
- w& l6 Y3 o' G6 G5 o# z8 L
3 ?- y" m" S. u0 x; b6 l4 l8 w$ K, S* K9 @) f/ u9 X Q; K
% }: p5 _) F+ e% j. Q9 } 记者了解到,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将实现六个方面的应用能力:一是智能终端通信,支持商业手机直接接入卫星星座,提供高清晰语音服务、微信等即时通信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等;二是互联网接入,提供低延迟的数据服务能力,使用户享受到与地面网络近似的上网体验,面向野外作业和远洋作业等市场,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服务保障;三是物联网接入,服务于低能耗微型化物联网终端,重点开拓环境监测、远洋物流、危化品监控、交通管理、智慧海洋等新型产业需求;四是热点信息推送,充分利用卫星广域覆盖的特性,实现文化宣传、灾害预警、公共安全警告、天气播报、头条新闻播发、交通广播等热点焦点信息的实时播发推送;五是导航增强,转发北斗差分改正信息,为机载、车载定位终端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位置服务,满足无人汽车驾驶、无人机管控、精准农业、工程机械市场的发展需求;六是航空航海监视,能够实现全球飞机、船舶的全周期跟踪、提供统计数据增值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航海市场发展需要,实现安全可靠的全球交通运输能力。2 j2 q1 y* N# ^- R3 \" v% C0 C
8 @: I0 O) y; x6 l8 r5 Z( S* A# U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院长张忠阳介绍,航天科工正在推进的虹云工程将在2018年发射首颗技术验证星,开展低轨宽带通信演示验证及应用示范。
. ^7 Q0 A! `: g* s1 Q5 M) r0 }0 z: i d2 v& W/ Z! O
“虹云工程建设按照三步走的策略进行。”张忠阳说,今年完成第一步后,第二步是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网试运行,于2020年完成业务试验系统。2022年,我国将部署、运营整个星座,构建156颗卫星组成的天基宽带互联网,形成以低轨宽带通信为主,并具备导航增强、实时遥感支持能力的通信、导航、遥感综合信息系统。“届时,无论我们身处沙漠、海洋或是飞机上,都能享受到与家里一样的上网速度和服务体验。”他说。4 X G% t* _ o$ h
+ ^+ x* s# @" k% r; Q {, a: p( _ 记者了解到,虹云工程极具先进性,将成为世界首套低轨Ka宽带通信系统,并在全世界首次采用宽带星间通信、星上宽带路由、多通道移相芯片等技术,宽带卫星通信终端体积最小、功耗最小、重量最轻。系统采用了卫星通信波束灵活可控的技术体质,可灵活适应频率变迁和技术演进的影响,不断进行升级。- f, ?. s# q/ s# T
4 Z. U5 Y3 W1 h* v9 A 该系统建成后,将在各方面带来显著效益。张忠阳说,在经济方面,能大规模服务于国内外车辆、飞机、轮船等,提升智能驾驶、无人操控的可靠性,同时带来丰富的信息产品;在社会效益上,能为全国任意地区提供网络接入手段,提升老少边穷地区的信息接入能力,为灾害地区提供快速反应的通信保障,实现快速反应和精准指挥,为车辆、船舶、通航飞机监管提供通信、定位手段,规范行业生态,为环境监测传感器提供数据回传,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传输通道和信息来源。$ Z: x/ T" e9 A @
1 b, T& N0 i# m# d, [
3 [+ Z) i- \/ r( y8 k0 f
( ^5 k0 C& m/ N0 Q; O 谈及国外相关技术发展,张忠阳认为,SpaceX的创新、挑战精神值得学习,其星链计划手笔极大。虹云工程虽然卫星数量和规模偏小,目标却与之一致,最终实现的功能也大同小异。他表示,虹云工程将持续创新,努力抢占低轨宽带移动通信这个商业航天领域制高点,为世界贡献中国航天智慧。
: ]- s; J% e ^9 i
+ e5 E, i. e, a* T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