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承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于今年1月26日开展业务化试运行。今后,中国将为南海周边国家提供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 g; F% |& Y' B k% ~( H
( C0 C/ f: Z1 d* d& {) R: e0 e“这个中心的国际预警服务区域,包括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覆盖了该区域主要的地震俯冲带,为南中国海周边的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司长王华向媒体透露。
) B, V( u& P/ |1 ~3 W; _
: j/ t$ L. ^3 R2 M) r此外,海啸预警室主任原野博士告诉北青报记者,上述南中国海区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是国际公认的海啸潜在发生源地,其引发的区域海啸对南海周边各国威胁极大。
9 {' ~- r0 J$ O+ E: F
; X7 o, w& |5 K, N8 Q" f在海啸预警室,最多的设备应当是显示屏。站在正中间的大屏幕前,北青报记者左右两边各有两块工作区域。工作区域内,每个工作人员都负责操控着好几台电脑。电脑上方,同样有显示各项数据的独立屏幕实时刷新。+ Q$ w6 s( }* I7 {; R' }
, c( m, r5 h: |2 d3 P5 F" j
原野介绍称,实际上左右两块工作区域的器材和检测对象都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他们所依托的网络线路、电力系统等各自独立。“互为备份,一旦一边出现了系统故障,我们仍可以保证另一套系统正常工作并且监测、保留数据。”
5 K% y$ h0 D- M, g* Y! p" u G: y7 U2 R( `
大屏幕上,有数条类似心电图的数据链缓慢“行走”,原野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些就是不同海域的地震监测信号。而这些数据,来自于多个数据源,这体现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是全球海啸预警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们的海啸预警时效是8-10分钟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A9 ~" M( z; r4 ?9 e0 Y+ {& K+ _( @; f: \# U* h
“8-10分钟左右”这个成绩来之不易,3年前,这个数字还是20-30分钟。
) M5 l4 ~ ?/ a* Q/ c, d5 n6 y2 I/ T7 P r
预报中心主任于福江介绍称,过去4年里,我国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 `. \7 a) `5 {2 H- }9 I+ t& e/ f3 G+ O N" a$ L1 {% r" Z6 a4 A# @
2015年,国家海洋局建设完成了25个海啸观测台;201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化海啸监测预警人机交互平台实现业务化运行。该平台集成了全球海地地震监测、全球水位监测、太平洋海啸并行预报模型、海啸情景数据库以及海啸产品制作发布等12个子系统。, A9 b; }; K) z; Y" p3 u5 o8 ^/ m# q
4 k. y( [$ t y% s
“一系列的设备、人才建设使得我国海啸预警时效从2015年的20-30分钟大幅缩减至8-10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福江说,“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人才队伍既可完成业务运行任务,同时也有科研能力。我们的软件实现的自研、自建设,完全自主独立,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前的成绩。”' b# m0 \2 @# k
4 I. T0 n6 |5 f" c3 U.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