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国家利益》网站8月24日报道,当前,中国和美国正排兵布阵,进行南海电磁频谱竞赛,并向北延伸到东海。本月初,中国媒体对海军演习期间的一场对抗这样描述:“海上信息化战争突发性、残酷性、速战速决的特征明显。”演习在东海举行,旨在在复杂电磁即电子战环境下,提高军队“猛打、准打、稳打、快打”的能力。
8 P% l, {" _1 n/ H" ?
3 x0 }4 R2 P8 p报道称,中国在南海上的行动存在一个决定性特征,那就是在该地区大部分岛礁上修建雷达装置。这些雷达各有目的,有些有双重用途——比如永暑礁和渚碧礁上的一些雷达将用于协助飞机从岛礁的跑道上起飞执行任务——不过,这些雷达总体上令中国军队在南海大片海域上的实时区域感知范围大幅扩大,提升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
7 o# z2 `, C' W# p
2 }8 h! f! }. Y- ]# \* B4 |1 S& f报道称,这些分散的雷达设备延伸了中国军队的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使之覆盖整个南海,与中国日渐强化的军事情报卫星网络联合起来,很可能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实时追踪区域内的舰船和其他军用装备。应当指出的是,许多岛礁似乎还在修建卫星上行链路设备。这意味着中国日渐壮大的反舰弹道导弹将拥有更加尖端和可靠的超视距瞄准能力,反介入/区域拒止的可靠威胁范围扩大,可覆盖移动目标——比如航母战斗群。
8 @' o" }6 ]/ D Z
2 }6 F) c d# i$ d如果联系最近有关中国开始给渔船安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终端的报道,那么北京确保这些“白船”在最恰当的时机出现在需要出现的地方的能力似乎不断增强。8 h1 r, S$ R3 j+ v7 [8 k7 @( ^. N( Q
" A& Q# _: e# k {报道称,如果说对更先进的电子战科技的投入研究已经开启行动-反应动态的话,那么战术层面的这种动态已经在南海拉开大幕。最明显的可能要数今年6月美国海军在菲律宾部署4架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表面理由是用于“双方训练”,但是“咆哮者”很可能也在南海执行监视和信号情报任务。- B1 d( |" `/ u5 e) `8 N
; t# s2 D. {( X* S( q
“咆哮者”还能干扰中国在人工岛礁上安装的雷达。报道称,我们多半会看到今后出现这样的局面:美国部署针对南海上中国雷达设备的电子战装备,中国军队则不断发展电子攻击和防御能力,试图保卫新的电子战力量。更多电子战力量可能涌入这个区域,以便控制或干扰对双方在该区域协调军队都至关重要的区域感知能力。增加部署电子战力量对美军来说可能也是一个不太显眼、不太强势的支援东南亚盟友的办法。0 g) q, [# L) F! y# X2 H
+ w# D, I3 _- K! Q报道称,这类行动将来必定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现在中国军方的雷达设施越来越全面并网,中国空中力量在该地区的作业似乎开始更加全面充分。基本不为公众注意的电磁频谱逐渐成为中美在南海上行动-反应动态强化的一个方面# p5 w6 Z& y( j% j
' }! G9 c6 G- [# N6 |' l: g0 y! }: Y, Q( _: c5 E# x7 |4 c7 A/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