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到本世纪末,还有多少人口?到底是10亿还是6亿,甚至更少?一场争论正在人口学界展开。2100,看似遥远的未来,却在今天大势已定。' s Q! j4 F' @4 a9 Z- \ Z
0 f! ~# l: }+ I5 x3 I# ?
. E, r2 @" q8 A" k 2100年中国人口:10亿还是6亿?' L8 a4 Z4 A' {* n: W# b
) H( m5 S! y8 K2 K( w- L
3 ?4 X9 x$ U5 v- f8 d3 o 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近日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发言引发这场争论。她在发言中表示,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减少到1980年的水平,也就是10亿人。
+ v: W# q9 |4 `+ m0 x2 D' E/ t) a3 u% B
3 d0 w; W, g( [- q [5 {; n% \" x
在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人口和统计学者黄文政都表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不可能维持在10 亿的水平;即使立即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中国人口到2100年也难以超过8亿,更大可能是低至6亿甚至更少。而且,人口萎缩不会到2100年就停止,在此之后将进一步快速萎缩,除非生育率恢复到更替水平(即2.2的生育率,统计显示2015年生育率为1.25)。) t1 P% }/ N# J& c6 f4 I
- p+ ^) C# @& b! w; N5 [
# g. f" O4 G6 m4 X; F7 l! d 北京大学人口学者李建新早在1997年就做过不同政策选择下中国人口数量的预测。根据他当年的预测,如果实行生育政策晚调方案,中国人口在2100年的总量为9.52亿人。中国在2016年初放开全面两孩,接近李建新设定的晚调方案。
/ p/ l8 H, U. Q1 w" ]: R3 T5 C7 `* `6 t0 ]* o9 S
t) l6 a L4 m1 q1 q. u' l
李建新向第一财经表示,当时设定的是,生育政策调整之后,总和生育率将回升到2,但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的经验来看,回升到这个水平几乎不可能。因此,他认为最终实际的人口数量将大大低于他当年的预测结果。" L1 E9 s5 b6 `" T# S( z2 H& p) ?
4 N1 k% Y4 M; \7 v0 a) m% a# i5 B- s1 j3 H1 H+ D' h6 {
易富贤2015年在《大国空巢-图文版》中预测,2016年中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生育率只能从2015年的1.25上升到2017年的 1.4,然后会沿着韩国和台湾地区过去的老路继续下降到2035年的1.1,假设此后的生育率能不断回升到2056年的1.30,然后保持稳定到2100 年。那么210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只有5.6亿。
$ B2 l6 k* ?$ R8 Q9 S8 m6 W/ @9 ~- r+ g5 ]* ?# ?
( D( _: m _" }' J% j- b2 G
黄文政假设全面放开后的自然生育率比2010-2015年的实际生育率高出20%,然后再假设中国未来生育率以及人均预期寿命随社会发展水平上升的变化,遵循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路径。在考虑到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及2017年全面放开生育之后的堆积反弹,在不鼓励生育的前提下,他预测中国到2100年的总人口为5.8亿,到2150年则会进一步降到2.8亿。( E9 f: F- L ^# |1 U
6 y- X0 t% L. i5 g6 H2 {( x w& o; P ?( O" G" Q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学者王广州认为,对人口数量做30年以上的中长期预测,更重要的是预警意义。这样的预测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最好是给出一个区间的概念,而不是高、中、低的概念。第二,这样的预测只是一个趋势判断,而且是目前认识条件下的趋势判断,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c O4 l* m. Q4 p1 }8 J) v0 I
2 O w' a: U) ^
9 i8 ?& P" @* u# v 生育率被严重高估& j) E" U8 {$ I
) k# n% {( F" k8 g) \" ?% B; L
$ ?4 u9 Z( O {2 \3 m' l( w$ e( m2 h5 ^6 L 第一财经查询资料显示,郑真真的预测与联合国人口署的中方案一致,而中国人口减少到6亿的预测则与联合国人口署的低方案比较接近。7 q+ e/ V% s7 l- C
2 a3 w4 {5 S' v6 ~$ m1 l
. m, z( h( ~0 Y% K0 A1 q# p: ~2 [2 V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10.04亿。这是联合国的中预测值,其低预测值是6.13亿,高预测值则为15.55亿。" c; Z( ~( K* P @7 j1 }
& E" D+ F' O* a- P. r3 k/ P" l5 u5 Y' B
$ C, m8 F& K$ q. A+ @4 H6 N2 X2 C7 _8 ]& B' J; E1 h$ x
, H* S* x( S- U
& X5 d8 d& z- | ]4 Y3 _. R, @( b/ p( ~
" @1 @2 g: }2 m" ^ (摘自联合国《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
7 c1 w( p* `& z( `
8 J2 ?5 P1 ~4 A( a; s# T
$ N; w5 v5 r( }, G
1 k( z, e5 {8 `5 D) p- S 黄文政认为,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低预测值比较合理,而中预测值严重高估,更不要说高预测值了。7 W' h. J5 E$ y' y7 Q
8 ], s' S7 ]+ X. n, A7 Z7 w
! D- U4 D! G. G
人口预测的关键假设是对未来的总和生育率的设定。根据联合国中预测方案,中国2010-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被假设为1.55,2015到2020年为1.59,2020-2030年为1.66,2045-2050年为1.74,2095-2100为1.81。* X8 N6 a8 o) B( K# x% L5 Y
5 m6 ?0 t0 g0 y% K O! b: h4 e# P1 K* h V8 _/ F9 a
李建新、王广州认为,这组数据明显高于中国的实际生育率水平。易富贤、黄文政则认为即使强力鼓励生育也不可能将生育率提升到如此之高。- k0 w0 |* n) r9 P& ~
% g- T; I6 |8 G9 c2 k0 J. `/ m( Q4 v. G. |7 L5 s8 r) b$ _
中国现在的生育水平到底是多少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10、2011、2012、2013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18、 1.04、1.26、1.24。2015年,中国1%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5。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官方统计数据并没有被卫计委等相关部门充分采信。
1 Q2 ^5 H- m+ D6 N
( o: [8 I3 z( U7 ]! d! J' x P9 }
黄文政分析,联合国在2010年报告中对2010-2015年中国生育率的低、中、高预测值分别为1.31、1.56、1.81,即使是其低预测值1.31,也比中国国家统计局从2010-2013年数据的最高值的1.26还要高4%,比这4年的平均值要高11%。人口学者梁建章、黄文政针对联合国的该预测曾撰文《联合国不应严重高估中国未来人口》称,联合国长期高估中国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量。比如,在2000年联合国预测中国2010年到 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9,2015年预测中又调低到1.55,但中国实际生育率水平仅为1.2左右。易富贤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他表示,联合国对中国的人口预测一直以来都不准确。比如联合国2012年版《世界人口展望》预测2015年人口会达到14.0159亿,但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 2015年只有13.7462亿,三年的预测就误差了2697万。2 Y+ T2 t2 N8 N
+ T# Z8 u* j! u- p5 Y, A& \
6 w) L* G/ _' ~" C! J 不光是预测,《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对当前人口数据的估算都出现较大误差。比如,其对中国2015年的0-14岁占总人口比例的估算为17.2%,高于中国官方的16.5%,而对60岁和以上占人口比例的估算为15.2%,低于中国官方的16.1%。
, {' Y0 M! _3 T* M" E {1 a4 s m
% L0 ]( ?+ o4 G) W/ A 人口学者何亚福认为,高估中国生育水平的不光是联合国,中国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口学界对人口形势的估算和预测也一直倾向于保守。他分析,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本国策下,保守体现为宁愿高估而不是低估生育水平。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时对出生人口数量预测的巨大误差就是一个明证。
: U3 a* G3 S% \$ I& g) ]9 O% Z$ [
+ @- P; p5 g! o4 |$ h* @& h9 c# Z3 m$ F6 ?" ?' E8 R
本世纪末人口降到6亿有多可怕4 U- z. S9 U. C8 J5 k( U/ {8 l
# f6 G$ @* S( s2 }5 @- x
* [, x2 [- h5 t1 o# E4 J- Q 中国人口在2100年可能跌至6亿, 这意味着不到百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将减少一半。对于这一判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绝不可能。8 c+ \% X/ u; M7 C4 l5 A% N& B, d
+ A$ N; I \" C" u$ y: b8 G, l
' X, ]$ R! E; x( f
黄文政认为这种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人口数量是指数变化的,而人们的直觉往往是线性的。用线性直觉去判断指数变化的趋势,自然会高估短期效应,低估长期效应,而且对长期效应的低估会远胜于对短期效应的高估。
; R7 f1 Q$ F' ]. _; C
& `, N" ^" w. q% f5 P
0 I5 h" H5 r! p 人口变化是一个典型的慢性问题,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段,几乎看不到变化,但放在几十年乃至百年区间来看则是触目惊心。因此,人口政策最忌只看眼前,而是要从长计议,至少要前后各看百年以上。! X6 z5 E" X7 f# b
3 g) ^0 G9 o, @+ P
" R. s5 Q0 n' @% E) x3 ^8 |3 W 黄文政提醒,中国人口正在接近峰值,而在峰值附近的一二十年,人口的上升和下降都会非常缓慢,这个特性更让人们难以认识到之后是雪崩式的衰减。5 b+ |( ] {, x8 k0 S1 h, g8 z: k
; z4 v7 k1 m8 ^! ^; g
2 Y: b9 x" C7 n! _1 `# D; z7 R0 B 如何才能拨开人口总量的迷雾,看到人口未来变化的汹涌暗涛?多名人口学者建议要聚焦于每年出生人口的变化。中国目前每年出生人口不到1700 万,在未来10年,中国处于生育旺盛期23-30岁的女性数量将萎缩40%以上,而中国生育率即便按1.5计算也只有更替水平2.2的68%。 o: s- y" ]0 D& g7 o
) a) b" ]1 ]7 e9 {8 U! b3 M5 H
2 U0 E0 H1 X! F# U* U* m M “这两个因素叠加意味着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出生人口会降到700万以下。再放宽一些也就800万。即使到时生育率能够提升到更替水平,出生人口不再下降并且每个人都活100岁,总人口也不过8亿人。”黄文政说。6 T( b0 E. T& t
1 J- M/ V; _* ?; N( A
' s5 p/ X2 U) a. n+ `" w
在提到本世纪末的人口减少时,郑真真还强调,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减少的是年轻人、新出生的人。这意味着,未来人口总量减少的同时,结构并没有优化,老龄化的挑战更加严峻。这一观点得到受访人口学者的一致认同。
4 t+ @# W% p5 J: b# S' d; j) ]( t8 K4 o; x. M
* h: f, P9 @! V, e* s- m
根据易富贤的测算,中国20-64岁劳动力与65岁以上老人之比将从2015年的6.5下降到2030年的3.3、2050年的1.7、2100年的1.1,人口结构不断老化,经济活力持续下降,而这些反过来可能进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0 t7 ~ o# [; Z, V7 I( U l- U, F8 L9 D$ v6 V
M) _3 g) R( x, [ 人口学者姚美雄判断,中国未来人口将呈现严重少子化叠加快速老龄化、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结构扭曲状态,这将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消费和创新能力减弱、养老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f( c! T% ]$ J5 v+ s0 q
1 r1 n% f+ v0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