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中英正在图谋世纪蓝图,并“趁热打铁”,力求在大国政治中寻求“新突破”,甚至不排除英国以军售为突破携手中国重回亚太,此前英国曾要求脱离欧盟,遭到各方拒绝。另外,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在和英国的外交关系中,主动性当然会进一步上升,所以存在反客为主的可能性。
1 c/ ]3 v8 z( ^9 C+ o, S6 U7 t8 V, x7 t& W. W' ^9 n }
超过欧盟 中英关系愈亲密?
2 a m9 u% ^% S! E- D( g7 j A$ _9 z, U \
历史证明,中英关系较易形成“新突破”,回顾65多年前,西方国家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就是英国。英国作为世界上老牌的发达国家,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大国,中英关系在建国以后经历了一系列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中英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两国火热的贸易关系让欧盟主导的欧洲经贸秩序小巫见大巫,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投资最大的国家。& D; H! q: I" d" R( {0 Q" f* W
: J4 A% p2 w% p" n- q 在英国进行投资发展的中国企业也不在少数,例如中投公司收购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8.68%股权和伦敦希斯罗机场集团10%股份,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收购英国食品企业维他麦60%股份等,甚至有坊间段子说中国企业已经买下了大半个英国。由于英国此前和中国达成的合作意愿,其在技术领域出现新的突破也属必然趋势,尤其在核电领域。7 B% l" n. s1 T
- q' N4 m; H. C9 O" K9 W
但是核电因为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甚高,一直是英国心中难以治愈的心病。有资料显示,为了达到欧盟设定的到2030年各成员国碳排放量比1990年整体减少40%的目标,英国亟需大力发展包括民用核电在内的清洁能源。而作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民用核电站,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的投资预算高达250亿英镑(1英镑约合1.54美元),故而近年来因融资问题进展十分缓慢。4 x8 j% z* J* a5 d
G) N* V/ o/ q! y& w5 L9 N
分析人士则指出,为了达到减排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英国必须增加核电站的数量。但是英国无法独立承担数额巨大的投资,虽然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营的核反应堆诞生在英国,但在过去的25到30年间,英国再没有建设过一座核电站。所以这时,吸引海外投资成为英国最后的手段。
S0 a* c& \( s5 a* }7 n& t9 m
; u. ~) E3 L4 s1 T 英国《卫报》也曾报道,英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与法国EDF能源已达成一致,将兴建预算高达25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2/3的先期投资将来自中国,这也是中国与英国的首个核电项目。而欣克利角C核电站则被外界称为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也是设计最为复杂的核电机组。
/ t8 X, w* u/ Y8 q' {1 S2 ]: {$ `7 v) j. O* G2 |" v- @
除核电技术的合作外之外,中英预计在2017年启动的高铁2号工程,将快速便捷地连通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英格兰北部城市,成为奥斯本(George Osborne)提出的“英格兰北部经济带”中一条重要的大动脉。评论人士称,该项目将让英国受益匪浅,一改英国南北经济割裂的局面,成为英国的南北经济走廊。由此看来,经济日渐疲弱的英国,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资金。除此以外,有迹象表明英国在战略上也在向中国靠拢,中国迎来反客为主的机会。
1 x# b2 \" Y/ `. l4 Q
: B$ ]) F* n# ^( w 中国应趁热打铁寻求新突破
1 k. r3 T% E5 ]6 @9 |/ X1 D7 j; t" d
9 O$ b" V3 K \1 i+ Z 中英两国虽然在经济和技术利益上高度契合,在外界看来有着欣欣向荣的迹象。但是,实则也存在待突破的“瓶颈”,比如军事领域。能否突破,还要看英国在大国政治上的开放程度和寻求突破的决心。
9 K9 W( O. f3 m) E$ |0 I& `7 w9 p# _4 @ t
由于历史原因,欧盟曾规定禁止对华军售。但是,当前欧元区经济不振,美国也无力再推出一个剌激欧洲复苏的“马歇尔计划”。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手,对欧盟有很大的吸引力。“推动解除禁运有助于拯救‘垂死’的欧洲军工体系”。
3 N, L7 `; P P0 M9 j5 \- _0 N+ `9 J: ?7 a/ L3 e! U0 @
有分析人士认为,军售也并不是单一程度上的贸易突破。随着美国的战略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太,英国如果不抓住机遇,通过发展与中国的关系积极介入亚太事务,那么就将在国际舞台上沦为“三流角色”。因此,通过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来换取与中国发展关系,应该更符合英国长远的战略利益,此次习近平访英正是为这种战略服务的最好起始点,英国能否抓住?而在两国增加战略互信后,相信这种突破应该不会太远。
$ l" ]3 M' u) c Y5 c1 v' h% v8 `5 h9 v/ Y: ^' {9 u
对于中国而言,随着对欧洲影响力的逐步加深,逐渐让欧洲各国有争夺其好感的态势。德国一名前大使曾言,“现在欧洲正在陷入对北京好感的争夺战中。”显然,现在中国拥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良好机会。所以在下一步,中国应该可以反客为主,在更广阔的领域拓土。
) \; Y/ Y; y; T# c. i
: \% |! G/ a' Z' S6 E7 l 有评论称认为,中国若趁热打铁,在欧洲事务中更积极的表现,还有助于世界多级化的局势成形。在习近平访英后,德法元首两国也相继会到访中国,以欧洲三国为起始,中国正在极力塑造西方人眼中开放政治的形象。1840年,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而现在中国凭借自身的政治影响力正在让欧洲的外交中心从大西洋向亚洲转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在外交战略上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从而让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政策得以更加平顺的在欧洲进行。
6 `2 |2 j# g! E+ p" D- ?
* B4 K4 l; I, U4 V) L8 f h! k 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曾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权衡各方的利益之后,英国不排除下一步会与中国有更大动作上的亲密接触,一幅“东西战略蓝图”即将出水,而中国在习近平访英结束后,也势必会开启以东方为主的外交战场
2 N" A1 L, `* t' j- ], B6 c1 _! V G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