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全球保值资产,美债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青睐,但近期世界多地经济的波动,导致投资者纷纷兑现美债。一时间,美国的债务融资面临压力。 . v+ E4 ~( Y; ?) f* o& s, K6 V
以中国为例,2013年11月,峰值时期的中国美债库存曾达到1317万亿美,而如今这一峰值已经一去不返。根据9月16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中国在2015年7月份大举减持了304亿美元美国国债--这不仅是半年来的首次减持,也创下了2013年12月份(当月减持478亿美元)以来最大的单月减持额。
: p: C0 c5 p4 P: y% w) w 据彭博社计算,今年以来,中国以累计减持美债2千亿美元。据分析,这反映了中国政府为稳定经济与股市兑现了大量现金。
! Z) P6 N5 X: B! v, g: l 全球减持美债 : B$ ~7 d$ u, T) g9 \
在2015年7月前的12个月中,俄罗斯、挪威、巴西和台湾等关键国家和地区也做出了快速减持美债的决定。2015年,同为深受石油价格影响的俄罗斯和挪威分别出售美债3280美元和183亿美元,台湾地区减持68亿美元。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2015年7月之前的12个月中,世界各国央行出售的美国国债总量达到了1230亿美元,成为1978年之后的减持之最。
- l, ?- K! v7 F. _- W5 C2 y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8月全球央行的减持潮仍在持续。尽管中国增持17亿美元使持有总量提高至1.27万亿美元,仍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但日本持有量较上月下降38亿美元;比利时持有量下降448亿美元至1107亿美元。尽管第三国托管帐户中的一国资产不会反映证券的真实所有权,因此归于单一国家的持仓量可能存在有误导,但从全球范围看,外国政府和央行在8月份抛售的美国长期国债金额创下新纪录,净卖出规模达到411亿美元。全球减持美债已是不争的事实。 , G ]/ h1 |7 {0 k( ]0 I$ B+ x
在外界看来,各国的减持行为更多是出于自身货币汇率的考虑,而非对美国经济的应变。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成员MegLundsager表示,由于多数新兴市场货币贬值严重,出售美债买入本币是维持汇率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国家出售一部分官方外汇储备资产",她说:"包括出售美国政府债券,以支持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竞争力。" - p, n+ Q3 e X6 I8 M7 E
外需不足内需补 9 r! q2 ~* Q! U
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避险资产之一,美国国债始终是各国政府和投资者的资产池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事实上,海外债权人为美国的债务融资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因为正是依靠大量举债,美国经济才得以走出衰退。
6 i' M* k6 D7 N8 M; S) a. Q6 S 在美国媒体看来,尽管全球投资者开始减持美债,美国并不需要过度的担心。毕竟,美国国内的投资者仍对本国债券"兴趣满满"。据彭博社报道,不仅美国国内的共同基金在今年的拍卖中买入巨量美国国债,各类美国投资者在这12.9万亿美元的市场中也开始增加自己的份额,自2012年以来这尚属首次。 " F; r% E8 V) G! V' s" r
2015年以来,在总规模1.6万亿美元的国库券和国债拍卖中,美国基金购入量占比高达42%,成为5年前以来的最高点。相比之下, 2011年美国国内投资者仅仅购买了拍卖总额的18%。除基金之外,在2014年年中低点之后,所有类型的美国投资者都开始增加自己的美债储备。2015年这一比例提高了2.1%,占到美国政府债券市场的33.1%,即美国人的持有量已经达到创纪录的4.3万亿美元。 ; Z( G+ o' O7 E! m0 c) h* f! Y2 b
美国经济深层忧虑
5 x! ~- w# @+ j2 n0 [ 尽管国际债权人对美国债务的兴趣可能对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造成影响,但更为深层的担忧仍潜藏在更为宏观的经济表现之中:或许,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尚未彻底恢复,还不足以承受美联储承诺的加息行动。
) S* w# @) p! t; T s7 L "随着你开始对全球的增长抱有一个更加悲观的态度,通胀,和利率,资产管理人将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多地购买美国国债。"一位美国基金经理如此解释国内投资者买入美债的原因。
s p( Q! S+ c9 @. h6 w) c# l 近期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无疑佐证了这一担忧。美国9月PPI环比萎缩0.5%,不及萎缩0.2%的预期;9月核心PPI(不计能源与食品)环比萎缩0.3%,同样不及预期,9月美国零售销售增长接近停滞,环比微增0.1%,不计汽车销售环比下降0.3%,跌幅为年内最大。 ' p4 i& h$ f7 w4 g4 D4 I
这一系列让人失望的指标摆明,如同海外的需求一样,美国的消费者正在后退。美联储理事Tarullo表示,通胀和薪资都没有上涨的迹象,目前美国的经济形势还足以支持加息,应等待通胀有迹象回升至2%之后。 , r0 [7 b) a; k2 x6 d3 w
尽管在9月FOMC会议之后美联储主席耶伦曾重申: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加息。但现在的经济形势或许会迫使美联储的政策者重新思考迅速加息的可能性。
( [/ G; I9 Q4 N) H; _
1 [6 {7 K* g-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