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种各样的争议中,内陆是否发展核电项目,或许是影响最深远的争议之一。现在的情况是,能源界以及相关的科学界大多认为建设内陆核电站的技术已经成熟,支持开建的人也很多。舆论界的担心仍然很重,“中国真的需要内陆核电吗”和“一旦出事怎么办”是两个最响亮的质问。0 A+ s0 C2 b6 f4 h
# `7 }2 B' ]/ D& o
由于舆论界的担心和各地的邻避效应交织在一起,对开建内陆核电站形成持久的压力。
; r8 m- ?$ i) F& D
2 z' V+ l; n5 T' X# R% b2 R# v2 k然而不管中国人愿不愿意,也无论过程有多么纠结,中国内陆今后建起一系列核电站,大概都是挡不住的趋势。
$ f& _# v. ?4 o. A" Y: o3 \8 O# S% r) K8 X
原因就是中国社会未来对电能的旺盛需求,以及我们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选择极其有限。有人说中国目前的电力供应已经过剩,但这显然是短时期的情况。中国的发电装机总功率刚刚超过美国,而中国的人口却是美国的4倍多,即使中国人永远不能过得像美国人那样大手大脚,但我们需要更多电能,这个判断错不了。
# ~' K4 N5 C2 v7 V9 h& {
; b4 |- L$ g# \' \( B1 n! [只要中国继续发展,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就需要把当前的发电能力大体扩充一倍。无限扩充火电无法确保煤炭及油气供应,搞这么大规模的新能源建设也无法做到。核电,包括内陆核电将是被迫选择。. K' Q$ R2 |3 P+ z, Q
, b8 I% X2 U! Z" l6 n0 K' W) `中国需要多少内陆核电站呢?法国的国土面积与四川省差不多,其国土上一共建有19个核电站,58座核反应堆。这向我们演示了现代生活供电系统的模式之一。当然,法国的情况超过了发达社会的平均核电水平,中国未来的核电密度肯定不会比法国高。
+ m" Z. a, C0 C7 ?8 O: v7 _4 P- Y/ }; t: |
法国核电占了全国发电量的75%,中国目前只占2%,是工业大国里最低的。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未来这个数字上升到10%的目标。" k4 @' t. h4 b* H. U
6 U1 n) v4 A5 a8 I3 ` d1 _核电的好处是干净,不产生雾霾。它的最大问题是“万一出事”会导致难以承受后果的那种风险。那么中国能够做到内陆核电百分之百安全吗?
/ A. \! e( M& a S# g0 _- D6 t4 H2 {2 D1 N/ ]( F" |3 t
理论上的百分之百安全不存在,但它却是我们在现实中针对核电必须做到的。核电安全有两个不断前行的线索,一是核电技术已经用着第三代,开发着第四代,它的安全性不断上升。二是人们的安全标准越定越高,经验则越积越厚。
( L+ Z9 T8 P- n& G5 i: S. e2 k$ Q) L) y* X
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是特殊例子,它带来了危机感,一些国家减少核电站,缓建新核电站,但这样的恐慌并没有变得歇斯底里。法国就没有太慌张,虽然以它的国土面积,如果有一座核电站出福岛那么大的事故,整个国家“就完了”。8 @6 ^* A" K. }/ v! B, ^
! }. I' I; f: S4 [! D' d中国既然没有选择,就应及早结束该不该发展内陆核电的泛泛争论,把注意力集中到两大线索上:一是做好选址的科学研究,二是做好立项的社会工作。
/ {9 P# N% H0 P. i, N
1 ~6 t% H* I# q! b5 _# H第一项工作虽然复杂,但相对容易推进。第二项工作有可能是发展内陆核电的关键挑战。现在不再是长官命令可以决定一切的时代了,核电站周围群众对安全的心理负担如何与远处核电消费者的惬意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这是打破邻避效应的关键所在。# i7 m9 ]; p! J2 d E( }' S
# T, W0 g$ d9 O) b7 f新加坡人和韩国人敢于面对PX的风险,法国人、美国人敢与内陆核电站“比邻而居”,中国人莫非是全世界最胆小的?当然不是,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良好的管理把中国人的“胆量”释放出来,别让整个社会在“核电虽好,但请建在你家或领导家旁边,别建在我家旁边”的无休止争论中蹉跎
: p( I1 p. M7 D( ^, }) H/ @2 v5 z6 v$ G4 ^6 ?' i8 m% p; R
( D3 E' E+ D7 X: Z" Y3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