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明报 国家公安部开发的公民网络身分识别系统已通过安全审查,即将开始向中国公民发放网络电子身分证(eID),每个公民只有一个与其真实身分对应的eID。当局称eID可避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同时防止骚扰电话和各种诈骗。但也有分析认为,当局此举将强化对公民网上活动的追踪和掌握。% y7 @4 }# p) J5 V5 L( k" \$ R
《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公民的电子身分证早在去年年中已开始试点,至今加载eID的工商银行金融IC卡已在全国发行了1,600万张。上海银行、民生银行信用卡等也即将发行加载eID的金融IC卡。eID在电子商务、民生服务、在线法律服务、互联网金融、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推广试点也正展开。, m, [9 c6 [/ a" O& r$ i& k/ s
$ Q& U! A, t" n& h R& b* a# O' H
e- b2 H6 k' G0 }
1 C: D+ ?6 v) Y& @# p) F
$ S. x9 r/ q9 K: w$ Y8 X3 d6 V0 s) W* U& n( g
. z2 H( ^" i* Q# h9 h' b
免网上输入真实资料9 P/ S- f& u; ~- O" D- C
+ S5 g% [1 P) B' [4 }) k 据公安部第三研究所eID事业部负责人严则明表示,目前中国缺少网络身分识别和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绝大部分网络应用只能以姓名、身分证号码等资料在网上认证身分,这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深层原因。而独立于公民身分信息系统之外的「公安部公民网络身分识别系统」,已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安全审查,开始向公民签发eID(公民网络电子身分证)。9 Y+ Z9 j5 g) y5 Y; G9 X
" J3 k& B& z1 f6 U3 I 随着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愈演愈烈,骚扰电话和各种诈骗令人防不胜防。公民个人资料之所以容易在网上泄露,是因为公民在网上需要认证身分时,都要输入姓名和身分证号码等个人资料,频密输入个人信息,容易受黑客入侵或买卖信息。
0 x ?9 u6 \1 s8 m7 {# k' @, f* h( Z# K- V+ v3 W
官方指防泄个人私隐
6 L7 C% {5 m2 ^9 v+ q. t6 Y( f E6 g- n7 h
官方指推广使用虚拟身分,可避免公民泄露个人信息。而eID的加密法在理论上是不可破解的,这样公民在网络信息註册或网上商业行为时,就不需要明确的个人信息,出示eID即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胡传平表示,「今后网民註册只需要向网络服务商提供姓名和eID,不必再填写电话、住址等个人私隐信息。」用户将来也毋须再记各种帐号和密码,只需使用eID,「一次签发、各处使用」。* z u0 b* [% V# n. |
* g8 }9 O; K0 p# r8 m 不过有分析指,在当局对互联网严格监控的背景下,一旦在全国推行电子身分证,有关部门对公民网上活动的追踪掌握也会增强。而在美国,当地政府亦在测试线上ID系统,官方将此比喻为「互联网上的驾驶执照」。不过电子身分证项目在数年前提起之后就遭到批评,尤其是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监视计划遭到斯诺登披露之后,人们对于政府质疑更多。
5 r- F# O2 C1 B f% h( o% u/ F2 a9 a3 y; Z% m,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