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股灾揭示了一个周而复始的经济魔咒。( Z% _6 m$ ^, l$ {2 t+ r3 M; t
# p) \. D! r/ D! k$ j 虽然股市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共和国就出现了,但起初的股市就是股权交易场所,股票就是入股证明,持股人享有企业的利润分配权。3 E- E4 \/ R) D* S" @ \, ]5 L8 o' {; y
8 Q O! |4 Y0 |; `% E% Y. } 把股市作为投机套利场所始于1602年的荷兰。从此,股票沦为套利工具,很多股民不关心企业的经营和盈利状况,只关心股票本身的价格变动,把股票作为筹码,等股价上涨后卖出套利。0 T3 x9 N/ O. Y2 ]
5 w" O, d( B4 h! O3 C) I
在股市上投机套利是资本主义最具特色的资本运作手段之一,它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让更多的人一夜沦为乞丐。) r8 W/ Z/ Q8 F1 b
/ P2 f' C! o. F) L* ?* Y) }1 Y
拿破仑·波拿巴是这样评价资本市场上那些呼风唤雨的金融家的:“金融家没有爱国精神,也没有道理可讲,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
' ]4 C T$ a5 @; C0 ^+ V. j' @6 V w, M; A2 R9 \
由于投机活动会从实体经济吸走大量资金,会导致全社会的经济萎缩,并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甚至崩溃。本文介绍的三大股灾揭示了一个周而复始的经济魔咒:不劳而获—投机炒作—吹大泡沫—泡沫破裂—经济衰退。
2 M4 @, _9 E) X) _7 }$ ]" a
( |( }; X% I# E6 `, }& X B 1.英国南海泡沫案
3 s9 H+ Q, i3 J3 T) t4 K6 f, T! H* v5 W! z- `5 l6 ]! F
当时的英国全民炒股,只要是股票都遭到疯抢,连物理学大师牛顿也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参与其中。股市泡沫破灭后,牛顿赔了两万英镑,“经济泡沫”一词就源于这次股灾
; @( M; p4 ~ `! b$ t, H: V+ y
英国南海公司创建于1711年9月10日,该公司获得在南美洲的特许垄断贸易经营权。欧洲列强当时把南美洲及其周围海域称为“南海”。6 K* c" V7 L2 `! p+ p$ b
; T: ]9 Q( h" Q3 d8 Z3 I& F0 m4 l 由于南美洲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南海公司无法在那里展开贸易活动。( K# S' B6 |/ K* x) k
# H6 R2 M6 m3 E( O# U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13年3月结束后,英国才获得南美洲的一些特权。除奴隶贸易外,南海公司几乎没有从事任何其他贸易,就是奴隶贸易也没有赚到钱,当时16岁以上的男性奴隶价格为10英镑,10-16岁的男性奴隶价格为8英镑。
, M2 o$ P# m/ j a' J }; X0 z8 I$ F8 U( ~) o" d% Z8 J1 S. \ A! {$ o
由于英国连年与外国交战,政府债台高筑,旧债无力偿还,发新债更加艰难。
$ i# ]: F7 B6 R# b' }; f0 Y0 y! \5 z6 Q K: a& B: {* T
当时国债利率为7%-9%。于是,英国政府便和南海公司联手操作“债转股”,把国债转为该公司的股票,通过这种安排,政府的债权人就成为南海公司的股东,国债一笔勾销。
, \ w) ?% f7 w
- z# k- Q* {, m; D) U J 就这样,政府不但找到了替自己还债的人,还找到了摇钱树,因为政府把南海公司作为融资平台,政府需要钱就让南海公司发行股票,南海公司把认股款转给政府,政府向南海公司支付6%的固定利息。
7 a$ B. r9 i6 j! j' E) P( h4 I
为了吸引股民,该公司通过各种媒体不断散布谎言,称公司在南海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加之该公司有政府这座靠山,南海公司的股票颇为抢手,就连法国、荷兰等国居民也疯抢这只股票。, ?# Q" v! F8 [: f9 q
4 L& f4 F/ F- [5 g* U8 p' s 为炒热这只股票,南海公司还向认购这只股票的股民大举放贷。就这样,海南公司股票每股价格在1720年1月为120英镑,到2月涨到175英镑,到3月涨到330英镑,到5月涨到550英镑,到7月涨到1000英镑,6个月涨了7倍。
" f; H8 j% T& p. g
0 ~' W) {* l4 v 在南海公司的带动下,英国出现了公司上市热,数百家公司争相上市圈钱,发布子虚乌有的盈利谎言欺骗监管当局和公众,有的甚至放弃原来产业改行投资债券市场,实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I/ p, J9 V( U
8 O9 _; x q8 s# E& F8 Q6 X 当时上市公司的虚假宣传五花八门,这些虚假宣传在当时的炒股热潮中没受到任何质疑,只要是股票,不管是什么公司的,都遭到疯抢。) e3 h/ G& B2 u6 H" C/ r: I1 T: i$ z" b
2 i3 k6 c6 w* J5 I0 |7 }, n1 y
当时的英国全民炒股,政治家忘记政治,律师放下官司,医生丢掉病人,店主关闭店铺,牧师离开教堂,连贵妇人也放下身段挤在喧嚣的股民中抢购股票。5 q' b% A* K9 d2 h
5 ^6 ~, i) N' O) z; H9 [8 s 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牛顿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也炒起股来,但最后赔了两万英镑,他自嘲说:“我可以计算星球的运行轨道,但我无法计算人的疯狂。”5 |7 F6 M8 @( k
) _2 L# G8 Z: s# x' I 各行各业的人都去炒股,英国的经济几乎要停滞,企业既没资金,也没劳动力。为尽快刺破股市泡沫,挽救经济,英国议会1720年6月11日通过《泡沫法案》,宣布未经政府特许的上市公司为非法,予以取缔。
9 J7 x( o& \; K3 z# a
# O; l# Q/ W( t: a& ~ “经济泡沫”一词就源于这次股灾,它是指通过投机炒作导致资产价格明显高于其价值而形成短暂的虚假繁荣。一旦流入投机活动的货币枯竭,泡沫就开始破裂,经济回归常态。
. F! f" v6 h6 M& y' T+ }; v- c7 V1 e- W/ [2 P a! G0 S {0 \
《泡沫法案》颁布后,股票价格自由落体式跌下,成千上万的股民血本无归,不少股民为躲避炒股欠债逃离了英国。& R1 k! N) K' l* U$ T3 [
' P( @+ ~: B0 h" b5 D
1720年12月8日,英国下院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调查南海公司,并禁止该公司董事离开英国。秘密委员会1721年2月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南海公司进行非常严重的诈骗及贪污活动”,该公司伪造公司账目,部分董事内幕交易并贿赂政府官员。' y, F1 m* A* ^5 w1 X, ^ u0 v5 O- u5 }
! a' _. C5 {. X- @ 董事们合计201.4万英镑的个人财产被没收充公,后来又把其中的35.5万英镑退还作为他们及家人的生活费用。
" G9 W H& i( D8 S7 B6 o3 n* K( J: S% R2 t1 X3 Y, V/ b) o* L4 M
南海公司的那些创始人本想利用上市公司大捞一把,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以董事约翰·布伦特爵士为例,他原来的18.3万英镑的财富在南海公司被处理后只剩下5000英镑。
3 K9 v* Y9 b9 p' R: R# P0 u/ g0 r/ Q: C8 u
政府还从公司净资产里拿出800万英镑安抚股民,每股派息33镑6先令8便士,南海公司的股票就此了断。
' E1 W) Z/ q4 f( d( H& d+ r0 ]1 W2 P; y1 T# B, \8 {( y
很多政府官员卷入南海泡沫案,腐败官员协助南海公司发行股票。例如,财政大臣约翰·艾思拉比因收取了南海公司赠与的价值两万英镑的股票于1721年1月23日被迫辞职,3月被判决犯有“最臭名昭著、最危险和最无耻的贪污罪”被监禁在伦敦塔内。: J* A3 }' @5 L; d% m
: f" C2 i+ Q; G3 Z 南海泡沫事件使政府信用破产,托利党退出执政舞台,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于1721年4月4日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当时首相正式名称是第一财政大臣),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英国政坛一直被辉格党控制。
) C+ |$ D$ f' {
- }' ]7 \$ W9 [
% y0 S, K! ?0 r
8 j0 z6 l' i& Y" t8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