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州] 中国广东东莞人去城空,再也不是当年的世界工厂了

[复制链接]
最好的时光 发表于 2015-2-17 02: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来源: 界面  也如过去的数年一样,在这个时候,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就会在全市挑选部分企业开展异地务工人员返乡情况抽样调查。2015年2月10日,东莞市人力资源局通报了今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5%的被调查人员返乡过节,其中90.92%返乡人员打算节后返回东莞工作。: R7 _9 L: [) ~# C& ?5 H0 i& m% H6 s

' n/ }* N# k+ R3 t6 E  在他们返乡的这时间段里,东莞显得很空旷。界面新闻记者坐在去往东莞市区的出租车上,一幢幢人去楼空、孤零零的厂房映入眼帘。未曾到过东莞的人,很难把这种冷清与“东莞制造”盛时的繁华传闻联系起来。
6 O* p/ p: ]$ o+ l8 n' R& n! ?" ?) c4 K$ g) x
  出租车司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过完年,过来(东莞)的人很少了,要不是车的租约还没到期,我也走了。”
1 v8 X5 W5 H/ i  F0 M: c/ W0 A( `( _) ^: y# Q
  还有一位开了10多年的出租车司机也见证了东莞的沉浮。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述说过去的回忆,“那个时候,很多人涌进来,我过来是因为这边的工资高。我比较喜欢打牌,想到东莞来可以挣钱,也能够远离家里的牌友,能够多挣点钱。但是现在我在老家开出租,也能挣到这么多钱。”
* B6 d5 c* W" {9 ?0 [3 z! m$ n, [3 m5 U8 M* I4 F
   在被誉为“城市记录者”的出租车师傅们眼中,现在的东莞再也不是那个“东莞堵车,世界缺货”的东莞了。
/ D' I! f3 Y: [! c7 k! F9 B" l, ?/ o( n
9 ^$ u2 i! R4 I/ @5 h  a$ [  F2 ~  那么,东莞究竟还能不能留得住那些外来务工者?
# E' I0 G2 a( y+ M
. `: {* \, d% P8 I  “东莞很难留住高科技人才,东莞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入驻松山湖创业园的一家名为车卫士信息科技公司(下称“车卫士信息”)的企业内部员工这样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5 a! ?* G: F" d' n/ ^/ n7 t9 z
4 t, B% ~+ b& D$ R  这家公司有一位技术总监叫曹利武,他说自己已经是第三次创业了,每次都选择了东莞。“第一次创业的领域是激光技术,第二次创业的领域是汽车安全,第三次创业就是和车联网相关的。技术、商业上有相通之处。”这次选择再在东莞重新出发,是因为曹利武考虑到东莞在硬件方面还有供应链优势。但,曹利武也坦承,该公司核心开发软件的人员其实是设置在上海的,东莞这边负责制定方向,把控节奏。* h- t: g4 X" H
$ w3 z6 K- D7 ]; Q0 ~  \' W% g  u2 z
  事实上,东莞求贤若渴,几乎所有政策都向国内最高标准看齐。2011年,东莞政府正式出台的《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政策及配套文件,提出未来五年,每年投入10亿元招才引智。2013年3月出台的《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对国家级人才的配套资助比例可达1:2,为全国最高。
9 d# v7 @6 A2 W2 o0 @# }* o8 ~. w" y! @& T! s! n
  可是,高科技人才仍然显得有些“踌躇”。根据《南方日报》2015年1月21日的报道,东莞市大朗镇在20日举办的“解政策、送服务、聚才智” 人才政策系列宣传首场活动上,长园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晓播就提出了他的困惑——“公司从深圳搬来了东莞,之前在深圳时,研发人才达80人,搬到东莞后,只有10多人跟了过来。公司开出同样的薪酬,在深圳就招到人,在东莞却遇到招人难。”东莞的日常生活、孩子教育、文化休闲等方面都对研发人才没有吸引力。
/ k3 A0 Y2 [! ^/ R) O3 a2 @
  I7 U6 d5 b/ L  |' P" W; A  根据是次宣传会上的信息,东莞目前有人才128万人,高层次人才5.5万人,拥有高级职称者3.6万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13名,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5名。省创新科研团队22个,占广东省团队数量的1/4,数量位列全省第三。6 d5 v" H/ L) |9 \* t. t6 v

, k, z' n& [/ ^& E2 [, N, U  外来务工中的普通劳工则处于另外一极。7 G/ |9 g6 q* _3 X6 W, n' c
  G5 _7 K. [, W0 ^8 x' y8 E
  截至2013年末,东莞市户籍人口188.93万人,常住人口831.66万人,外来人口比例高达77.28%。和过去最高峰1300万外来人口相比,600多万的外来人口缩水得厉害。当年大量的劳动人口是东莞乃至珠三角的主要特征,而今在整个珠三角也都出现了增长放缓的明显的趋势。) J9 S- y9 Z" ^! h' k0 S
2 Y! u' B, w) F4 f* w$ ^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正在过去,以前劳动力是往上走的,预计到2017年就要往下走了。这个时间离我们不久了,拐点可能要出现了。”' t7 @/ P  v- v/ j, w* f; S, S! v! x* @

6 F: N8 w3 Y$ `  j6 S/ v2 G  在东莞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有的企业担心这些劳工不回来工作,另一部分企业担心的则是这些劳工的工资超过预期。3 k6 W2 b/ L' d% o/ w' }" \9 ]6 _9 T

# i5 C+ V8 T% a1 Y7 B  人力占据企业资金成本相当大的比例。近年,东莞政府每年调薪幅度为10%到15%。为此,有些员工成本过高的企业如制鞋业,全都产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寮步日普工业制品(东莞)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幸宜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身边所有做鞋子(生意)的朋友,没有一个留在东莞。”
! V8 c8 S8 {. P  {% A8 m7 s. w
' ?: U1 H8 K$ Z1 a: {$ |/ Z+ m5 }! Q  制造业类台商企业迁移的另一个原因,是大陆的五险一金对企业来说负担很重,占总薪资的40%—50%,用工成本太高。根据施幸宜的观察,在国外发达国家,保险金至多占20-30%。成本压力带来的结果是,“不仅仅是只有台资撤离,外资比如微软,好几家在东莞的外资也撤了。”' g, p! V5 W" t/ x7 W

5 O: A% K' O1 W  有的企业是撤了,有的企业是无奈地倒闭了。
( q, Q3 v" [8 L4 ^: O7 L* m3 ]* g' u7 l' R
  2014年12月8日,台湾第二大触控面板生产商胜华科技发布公告称,设在大陆的子公司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已于12月5日停工并遣散员工。  C5 E1 q6 G' K* L7 g0 _
" n+ A" h+ @: m! T1 b% e
  胜华科技一度是全球知名的中小尺寸面板制造商,主要从事ITO导电玻璃、触控面板、导光板暨各类型液晶显示器(LED)及模组(LCM)的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产品主要用于手机、通讯产品、数位相机(DSC)、手持式电子零件等,拥有600余项全球技术专利。因误判行业形势,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5 D$ ?% m5 p( O& T
, q: h6 X$ M: F% @- U  类似的企业迁移、倒闭情况,虽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但对东莞整体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可见的。从2009年至今,东莞有4年GDP实际增速未能完成当年目标。据《2015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预计全市2014年生产总值5881亿元,同比增长7.8%,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但较预期的9%仍有差距。
1 s- z( ^$ F& R0 K2 w
2 O: W/ I/ d4 E5 v  虽然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对媒体表示,GDP增速的降低并没有让他感到紧张,但东莞更多现存的企业确实感到焦虑。
6 g' ^- e4 v) _: g0 L8 [! i' T7 U. S0 k
  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认为,东莞已失去了基础制造业优势。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在20多年前台商来到东莞,第一个是政策,其次土地,土地取得起来非常方便,还有充足的劳工。但是目前,这些很多优势都不存在了。但是政策的优惠还是有的,最重要的是,完整的产业链还保持着,这是东莞吸引外商留下来最重要的原因。”
8 ?( Y1 a7 J9 E: v; u7 R! g5 h$ P% }' K  E( u; O: z7 H8 A4 T
  即使这些企业想要留下来,自身也需要做出改变。施幸宜就认为,在东莞留下的企业,如果没有研发、升级,还靠低价,很难生存。东莞留下来的产业链,如果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提升技术,还是会有企业被淘汰,因为工资仍在逐年上涨。7 V# l9 j) s; l' [2 I, |3 k% Q. q
: }9 n* ^; W6 U' J
  日普也曾尝试着向多元化发展,却以失败告终。
4 `( s& c3 P* D9 X( `" b2 R
) E4 `0 ~$ u5 X7 \$ k  2008年,日普开始转型,第一步是投资升级在大陆的车间设备。当初的设想是,虽然日普的主业是做礼品,但其关键技术可以拓展到电子零件,做 notebook的零件。然而,由于不了解电子产品市场的特点,杀进去才发现电子产品周期短,量大,毛利低,竞争激烈,企业无法适应,致使这次转型失败。
! p  n- s4 F6 h/ B! m5 V
2 G4 x, K8 v* W2 K  施幸宜总结说,“我们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杀价竞争。我们也与iPhone,HTC有过合作,但最后退出了,这次转型也只不过坚持1年。同业基本也都是亏损。”& W4 Y1 a& Q' p" C

0 C5 R+ V2 L; ^& w
0 h, a: i& W  C% G" T# 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最好的时光 发表于 2015-2-17 02: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东莞失去了曾经的优势后,转型失败的外资企业逃离了东莞。于是东莞政府从2008年开始,进行全市内资招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2008年至2014年,东莞新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585宗,实际投资金额658.3亿元。7 X( w4 S! I: |8 q% @& L0 z" \
- R# _/ x" R+ J
  在这些“新招项目“中,界面新闻记者发现两个特点。其一,亿元以上项目中,主要以制造业项目为主,占亿元以上项目总数的56.4%。其中包括华为终端项目、中集集团系列项目等。其二,出现了新型产业类型。$ _, y) @9 k6 i& ~- s
( j& O; R5 I5 r. I( Y
  新型产业类型中,最让外界关注的是东莞大力推行的机器人项目以及电商项目。# X+ A: z2 @/ P  F
( a! i7 A' I+ R+ D
  东莞市政府办公室给界面新闻记者发来的《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意见》(下称《意见》)中,共提出了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举措43条。其中,创新措施27条,占全部措施的62.8%。第一条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第七条为让东莞制造插上电子商务翅膀。
0 z- L/ V2 y) m, Q. A5 G
& d. V; }, p( f6 I2 C' R' G- U4 \  机器人项目落户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园区。界面新闻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2009年,香港科技大学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的发起人李泽湘在广东省做国际创新团队项目,后被东莞市政府青眼有加而引进到松山湖高新园区。
. [6 {+ X7 E8 }+ Q" Y6 p1 y' v2 o* R5 G! y. p$ F
  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李群自动化”)的石金博博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该公司选择东莞的第一个原因是政府扶持,“我们团队认为松山湖政府是特别在思考如何给创业团队支持,尤其在理念上大家切合,沟通上很顺畅。”另一个原因是环境,“环境很好,很便利。
! I  j" }: v7 k  a. s- s% g
/ Q  n$ a2 X! E) v5 V* n( U" h  李群自动化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单位,其主打的机器人产品为Apollo系列并联快速抓取机器人和Artemis系列平面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在3C产品的装配、检测、包装,以及食品行业的内包装和外包装等领域均有成功应用。
& T0 n6 ~$ j# n; l$ d& x5 S8 X+ m% t; }8 L- u
  在东莞,李群自动化的同类很多,比较知名的有: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启帆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东莞普洛汇森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速美达自动化有限公司、广东伯朗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东莞市信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赢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总数约有200多家。5 f/ H* B+ n% b: B$ ]6 [3 H
& |- P( _) g( Z
  事实上,机器人热起来就在这一两年,先是在汽车行业使用的较多,接着因为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出现劳动力缺口,促使各界都在找机器换人为解决方案。
) Z3 _6 ~7 ?$ ?# S, O* w3 [! ~" x) d$ n! d
  在中国出现的制造业瓶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长期以来的供大于求转为了结构性的供不应求。这样一来,企业在招工和用工上将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成本,这是界面新闻记者本次调查中,企业用工前瞻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东莞制造目前就存在劳动力短缺以及成本高的问题,这大概可以理解,为何东莞集中了200多家机器人研发公司。
5 o/ P/ N8 X# x" i/ U4 Y. A; a6 ~) b  F, w4 h& p
  人口的来和去,都在悄然改变着东莞。
0 ^3 d! M  n9 j/ L! o) t
5 v# ?& H2 Q! j% O) @  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石金博的分析,东莞需要机器换人的企业,本身的生产设备还不太专业,同时很多中国原始的制造业,还是纯人工,有些环节还没有做到可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程度。
4 U. M, h, A5 d# Q. [* x: r/ ~4 @. C
- w, [0 J8 j" [) H' ^  具体这个机器人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还比较难预测目。不过从业的企业和产能都一直在增加。据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预测,2015年,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0亿元,未来五年会实现三倍增长,2020年将超过30000亿元,已成为国家战略产业。截至2014年9月,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3600多家,今年1-3季度增加了385家。% k" G: F% ^; I

  V) m* X' z3 W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于2015年2月5日发布的报告称,由于大力推动汽车和电子工厂自动化,到2017年,中国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任何其它国家。在中国制造行业中,每万名工人仅对应30台机器人,而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数字为437台、323 台、282台和152台。
  {7 y/ k& k" Y  x
; N2 T+ B0 `' r1 D  石金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2014年安川机器人在中国销售4200台左右,今年有6000多台。大部分在汽车行业,但也有用在搬砖环节。“中国机器人发展是从汽车行业开始用,但而这个量都在变,甚至可能不是线性的。”6 K* i( M# H) [. u

) m& q/ y' M1 I% @7 ^. J  市场需求看上去很大,但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技术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如何更适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更适合中国的使用者?石金博就认为,从满足社会需求来说,中国需要性价比很高,能解决生产实质问题的机器人,怎样做到换人,其实要考虑成本。机器人技术不光数控或者零件。“我们国内的技术更多的是模仿,还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
; X# a" P5 T/ L5 h# U" [! W1 L% ?  B1 g% h& U; A3 B
  根据从业者的分析,虽然生产机器人的整个供应链已经完整,作为整个行业来说,要有零部件的供应链,还要有集成商,最后一定还有机器人服务商,才能使之真正完整。目前国内企业有集成商也是分销商,国内企业自己做的同时还做集成商工作,服务商则还没起来,核心零部件大部分是国外品牌,国内竞争差一些。石金博说:“这些技术型的东西国内都不差,而是应用的人怎样改善,把它变成非常好的产品。”
; }. {# n, ?- p& j& d) o: G9 B  Q; P5 G% l! r6 G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困境是双方面的。更换生产线,使用机器人的不够多,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得到的反馈需求就不够多,很难找到国内企业的需求,也就很难突破。石金博说,“也就是说,就算企业能够达到配置机器人的要求,首先企业自身的生产线需要撤换成适合机器人工作配套设施,而这种更换,资金投入非常大。”
1 t) i; j: K- d4 S: d: T6 {2 P9 ?) h- H  G. C) J' U
  “举个例子,这种更换投入和成本很高,一个朋友投入了一个生产线用了8套设备,一套硬体设备50万,软体50万。”施幸宜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一条生产线不是一套设备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买来就能用,需要为产品定制、写程序。“用800万节省了100人,成本还是很高的。生产速率只比100个人快一点。但是品质稳定性好,没有遣散费,长久来看还是划算的。”
! @' g# l& T' E( S$ g9 T
+ V/ o3 a1 r5 c) V2 A7 g. u  界面新闻记者留意到,1号文件中对该项目资金的问题也重点提及。根据文件,2015提出强化金融服务支撑,推广事后奖励、拨贷联动、租赁补贴等方式,解决企业“机器换人”资金难题。2014年以来,东莞市加大了“机器换人”力度,每年安排2亿元扶持企业“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特别是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手。2015年将实施融资租赁业务奖励计划,对参与的融资租赁企业、商业银行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补贴。
: C) I, w: T: t& p( f2 j; z( q
  除了机器换人,东莞市政府对电商的发展,也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 U* P9 o& p/ |/ L$ `; o

% i+ i/ c1 ?  W; _
$ F1 H7 o' Z" n+ J+ R
- v9 D1 X1 x8 {" D4 G. {# _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找不到我 发表于 2015-2-17 02: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辛勤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最好的时光 发表于 2015-2-17 02: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12月18日上午,带着菜鸟网络公司董事长头衔的马云来到了东莞。诸多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样一则信息:菜鸟网络根据东莞市及万江区产业发展目标和定位,结合地块特点和区位优势,在万江投资建立华南区域首个O2O项目体验式购物中心项目,重点覆盖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促进东莞传统制造业向电子商务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以菜鸟网络为主导的中国智能骨干网节点项目(China Smart Network),将计划在东莞清溪镇和水乡经济区分别投资建设以大数据、网络金融、信息服务、云计算等为技术平台的新型物流仓储基地,配套电子商务、创意设计及相关产业集群办公设施和生活社区。
6 a' l- t- C1 v, \, h
8 @% z( a" |* p* |- u( F% {  其实,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早在2014年的1月22日就已经签约。
: \4 d4 O9 E1 H: W; T& v3 }" k9 l) d, q, r5 Z
  在电商项目的扶持上,东莞主要有两大举措。其一是对跨境贸易电商的扶持。其二则是降低电商企业注册门槛。
3 L9 E5 [( h. n/ j! {5 E' T  E0 w8 u; e* P1 x: a
  关于前者,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电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莞市进一步加快电商发展实施意见》,从2014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5亿元的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同时,东莞制定了《东莞市跨境贸易电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主要探索B2C零售出口、B2B一般出口、 B2B2B/C保税进出口、M2B加工贸易内销进口四种业务模式。" B1 T2 A! h/ j* @/ l7 m. Y8 Y! m

2 f3 y/ U* ]" K2 Y$ p  为了让东莞跨境电商得到进一步跨越式发展,2015年,跨境电商协会将力争推动1000家东莞企业抱团入驻主流跨境电商平台,全市跨境电商可统计交易金额达到80亿元,力争2015年协会会员数达到800家。“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全市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达100万人。”东莞市电商协会的会长张锋说。6 U' Z- J$ F; ^" S, c
8 F! I1 [3 \. \5 P/ C
  在各方推动下,在2015年的2月6日,东莞举办了跨境电商生态圈千人大会,全市跨境电商企业超过了3500家。/ H4 a7 T1 x- K4 M; W
5 p: q5 P2 P4 ]" `2 I
  关于后者,记者了解到,截至2014年12月,松山湖依托东莞市清研联华集群注册托管有限公司完成名称预先核准的企业有388家,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有318家,办理电子营业执照的企业有161家,其中10家企业办理了无纸化网上登记注册。! u3 t' N6 z' p% u

6 T% q/ S) @3 o! X8 _  2015年2月13日,东莞电子商务企业集群注册正式启动。这恐怕在全国也是首创的一项改革举措,让电商企业零门槛注册变成了现实。
' M! U, m. ^+ U0 {0 D& {: G% p0 g/ [1 W0 U9 |1 E  H: E
  种种措施,都在述说着东莞对电商的热情。比如,大朗镇提出的2015年电商发展目标是: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区试点和阿里巴巴大朗产业带运营工作,鼓励更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力争2015年全镇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90亿元,其中毛织类网上销售总额突破50亿元,打造大朗毛织产业“升级版”。
6 L6 ?6 ^# @* N' E' R0 Y( B/ o* U0 \2 W
  不过,也有体验者的评价偏向于保守。因为创业得较早而被东莞青年创业者协会称为“师兄”的郭鹏程,谈到个人体验时这样评价,“说句实话,电子商务未来的走向还不是很明确。”
3 g( o6 ^: p* E0 w- Z$ C7 V; K4 j! }8 d! }' N
  爱玛集团东莞分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转型升级方面,该公司做了很多事,通过3C认证,通过了质量管理ISO体系,做了相关的班组建设,优化整合员工,2015年在东坑镇农业园买了一块大概150亩的地。未来几年的公司的规划是建设产量100万辆的生产基地。不过,公司的产业转型暂时未涉及生产线的撤换,以及电商方面的考虑。该负责人表示,电动车开展电商不太好做,因为车子体积比较大,若走电商,在配送环节与其他硬件、体积小的产品相比,比较不方便。
' P, `' z- d6 x6 d5 t$ y7 i  b! d: V" W' B; r% X  Y' w
  这可能是更多传统的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看法。业内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指出,东莞目前的电商发展仍处于规划阶段,在落实的环节,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在政府扶持方面,各企业还没有得到具体的扶持政策;其次,东莞的电商生态并不完整,至少在其间,中小制造业企业如何融入电子商务生态圈还需要一些引导。- k6 O4 [$ p- W4 a, o7 ~+ J9 q

, o. X# \$ c% q! B5 s  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们也在探寻着自己的出路。根据界面新闻记者的采访,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带着高科技基因的新鲜创业者进来的不算多,许多传统企业的转变幅度也不算大。8 b& \0 r3 p$ N0 m9 W  }

0 Z# Y3 F" e& Z  郭鹏程认为,已经被贴上“传统制造”标签的东莞,创业者的创意不够创新。“东莞的创业更多的是加工传统企业,对新的接触东西不是那么多,不像深圳、广州。”郭鹏城形容东莞创业者的创意不够,好像就是把传统的东西做了加多工而已。没有把它做出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来,只是把原来的东西搬到APP上。
* r+ V3 s1 A+ c! t
$ P3 V1 U, a0 f' z& ~- z  2月1日下午,郭鹏城也参加了由300名80、90后创业者组成的东莞青年创业者年会。会上发布的《东莞青年创业者黄页》显示,互联网成为东莞众多80、90后创业者的共同符号,获得天使或者创投注资是他们共同的期盼。不过,根据《东莞青年创业者黄页》的信息,80%的创业者都没有获得融资。, Z% p# j" E( c5 c' u
- F' N5 Z8 T9 }1 @  ?! t  c
  郭之所以选择在东莞创业,部分原因是基于对东莞的情怀,想在东莞做点事情。“我的想法是有一个东莞的硅谷,觉得要先做些事情吧。”随后,郭鹏城给界面记者展示了几个创业项目,指出大多数项目创意不够,又或者继续投入类似化妆品的传统行业。“这种模式没有意义,可东莞大部分的创业都是这样。”这可能是创业者们难以获得融资的原因。9 e3 l4 E' W: R
& L" }. M# `6 Y: }5 O
  “东莞目前的方向基本都是对的,但是落实很困难,特别是在创新转型方面,首先政府主导,机制政策不改变,不放权,创新很难;”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处处长丁力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其次东莞很多的企业是小作坊,不是大家想象的工厂,本土居民创业、创新的不多;另外本地居民目前能够靠土地赚钱,没有激励紧迫的动力,创新比较困难。”
4 [- K  I* p- g4 j1 s# ]6 c  W
5 Z& B( N& k/ J  C8 I3 B# P  纵然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在曹利武、石金博、郭鹏城等东莞资深创业者们眼里,这个城市从2006年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升级”战略,一直到 2015年1月26日发布的政府一号文,用了近9年时间,在争论、决然、取舍、阵痛等各种“表情”间,淘洗、淬炼,确实在发生着蝶变。
( u% L$ A( l6 w; C, U* X! L8 Y1 ~! u
* n; b$ S; Q% X  2015年1月,旨在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已经完成初稿,学者们认为,此时东莞抢先抛出了“东莞制造2025”战略为主题的政府一号文,应该是想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未来,戴着制造业基因的各地方政府也会陆续做出战略上的说明。根据媒体报道,2月初,“泉州制造2025”方案也已经完稿。) {% O8 |" ?( Q# b/ ~3 Y! k
) n" x5 P- X; Q. P. i- m1 H
  在“东莞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提出,“建立起规模宏大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实现由1万亿向2万亿跨越,拥有5个千亿元产业集群、25家以上百亿元企业,稳居全国制造业城市第一梯队。机器人、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超过60%和50%”。
1 q1 j" o' G  S. {
# L2 ]& H8 I7 C) \# g5 I2 T  \  深耕东莞的转型者和创业者们都意识到,只有实现了上述战略,东莞制造才能名副其实。
! r0 V. r% y  V. y9 i& A  E
0 w  q4 c& D2 r- d  (界面新闻记者赵子轶对本文亦有贡献)
4 [( t' ^) D* m2 e$ a
" I" P9 U0 W# h2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jnujgd 发表于 2015-2-17 07: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多益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寻枪手 发表于 2015-3-16 14: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11-4 16:08 , Processed in 0.0252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