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界面  也如过去的数年一样,在这个时候,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就会在全市挑选部分企业开展异地务工人员返乡情况抽样调查。2015年2月10日,东莞市人力资源局通报了今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5%的被调查人员返乡过节,其中90.92%返乡人员打算节后返回东莞工作。: R7 _9 L: [) ~# C& ?5 H0 i& m% H6 s 
 
' n/ }* N# k+ R3 t6 E  在他们返乡的这时间段里,东莞显得很空旷。界面新闻记者坐在去往东莞市区的出租车上,一幢幢人去楼空、孤零零的厂房映入眼帘。未曾到过东莞的人,很难把这种冷清与“东莞制造”盛时的繁华传闻联系起来。 
6 O* p/ p: ]$ o+ l8 n' R& n! ?" ?) c4 K$ g) x 
  出租车司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过完年,过来(东莞)的人很少了,要不是车的租约还没到期,我也走了。” 
1 v8 X5 W5 H/ i  F0 M: c/ W0 A( `( _) ^: y# Q 
  还有一位开了10多年的出租车司机也见证了东莞的沉浮。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述说过去的回忆,“那个时候,很多人涌进来,我过来是因为这边的工资高。我比较喜欢打牌,想到东莞来可以挣钱,也能够远离家里的牌友,能够多挣点钱。但是现在我在老家开出租,也能挣到这么多钱。” 
* B6 d5 c* W" {9 ?0 [3 z! m$ n, [3 m5 U8 M* I4 F 
   在被誉为“城市记录者”的出租车师傅们眼中,现在的东莞再也不是那个“东莞堵车,世界缺货”的东莞了。 
/ D' I! f3 Y: [! c7 k! F9 B" l, ?/ o( n 
9 ^$ u2 i! R4 I/ @5 h  a$ [  F2 ~  那么,东莞究竟还能不能留得住那些外来务工者? 
# E' I0 G2 a( y+ M 
. `: {* \, d% P8 I  “东莞很难留住高科技人才,东莞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入驻松山湖创业园的一家名为车卫士信息科技公司(下称“车卫士信息”)的企业内部员工这样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5 a! ?* G: F" d' n/ ^/ n7 t9 z 
4 t, B% ~+ b& D$ R  这家公司有一位技术总监叫曹利武,他说自己已经是第三次创业了,每次都选择了东莞。“第一次创业的领域是激光技术,第二次创业的领域是汽车安全,第三次创业就是和车联网相关的。技术、商业上有相通之处。”这次选择再在东莞重新出发,是因为曹利武考虑到东莞在硬件方面还有供应链优势。但,曹利武也坦承,该公司核心开发软件的人员其实是设置在上海的,东莞这边负责制定方向,把控节奏。* h- t: g4 X" H 
$ w3 z6 K- D7 ]; Q0 ~  \' W% g  u2 z 
  事实上,东莞求贤若渴,几乎所有政策都向国内最高标准看齐。2011年,东莞政府正式出台的《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政策及配套文件,提出未来五年,每年投入10亿元招才引智。2013年3月出台的《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对国家级人才的配套资助比例可达1:2,为全国最高。 
9 d# v7 @6 A2 W2 o0 @# }* o8 ~. w" y! @& T! s! n 
  可是,高科技人才仍然显得有些“踌躇”。根据《南方日报》2015年1月21日的报道,东莞市大朗镇在20日举办的“解政策、送服务、聚才智” 人才政策系列宣传首场活动上,长园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晓播就提出了他的困惑——“公司从深圳搬来了东莞,之前在深圳时,研发人才达80人,搬到东莞后,只有10多人跟了过来。公司开出同样的薪酬,在深圳就招到人,在东莞却遇到招人难。”东莞的日常生活、孩子教育、文化休闲等方面都对研发人才没有吸引力。 
/ k3 A0 Y2 [! ^/ R) O3 a2 @ 
  I7 U6 d5 b/ L  |' P" W; A  根据是次宣传会上的信息,东莞目前有人才128万人,高层次人才5.5万人,拥有高级职称者3.6万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13名,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5名。省创新科研团队22个,占广东省团队数量的1/4,数量位列全省第三。6 d5 v" H/ L) |9 \* t. t6 v 
 
, k, z' n& [/ ^& E2 [, N, U  外来务工中的普通劳工则处于另外一极。7 G/ |9 g6 q* _3 X6 W, n' c 
  G5 _7 K. [, W0 ^8 x' y8 E 
  截至2013年末,东莞市户籍人口188.93万人,常住人口831.66万人,外来人口比例高达77.28%。和过去最高峰1300万外来人口相比,600多万的外来人口缩水得厉害。当年大量的劳动人口是东莞乃至珠三角的主要特征,而今在整个珠三角也都出现了增长放缓的明显的趋势。) J9 S- y9 Z" ^! h' k0 S 
2 Y! u' B, w) F4 f* w$ ^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正在过去,以前劳动力是往上走的,预计到2017年就要往下走了。这个时间离我们不久了,拐点可能要出现了。”' t7 @/ P  v- v/ j, w* f; S, S! v! x* @ 
 
6 F: N8 w3 Y$ `  j6 S/ v2 G  在东莞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有的企业担心这些劳工不回来工作,另一部分企业担心的则是这些劳工的工资超过预期。3 k6 W2 b/ L' d% o/ w' }" \9 ]6 _9 T 
 
# i5 C+ V8 T% a1 Y7 B  人力占据企业资金成本相当大的比例。近年,东莞政府每年调薪幅度为10%到15%。为此,有些员工成本过高的企业如制鞋业,全都产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寮步日普工业制品(东莞)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幸宜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身边所有做鞋子(生意)的朋友,没有一个留在东莞。” 
! V8 c8 S8 {. P  {% A8 m7 s. w 
' ?: U1 H8 K$ Z1 a: {$ |/ Z+ m5 }! Q  制造业类台商企业迁移的另一个原因,是大陆的五险一金对企业来说负担很重,占总薪资的40%—50%,用工成本太高。根据施幸宜的观察,在国外发达国家,保险金至多占20-30%。成本压力带来的结果是,“不仅仅是只有台资撤离,外资比如微软,好几家在东莞的外资也撤了。”' g, p! V5 W" t/ x7 W 
 
5 O: A% K' O1 W  有的企业是撤了,有的企业是无奈地倒闭了。 
( q, Q3 v" [8 L4 ^: O7 L* m3 ]* g' u7 l' R 
  2014年12月8日,台湾第二大触控面板生产商胜华科技发布公告称,设在大陆的子公司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已于12月5日停工并遣散员工。  C5 E1 q6 G' K* L7 g0 _ 
" n+ A" h+ @: m! T1 b% e 
  胜华科技一度是全球知名的中小尺寸面板制造商,主要从事ITO导电玻璃、触控面板、导光板暨各类型液晶显示器(LED)及模组(LCM)的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产品主要用于手机、通讯产品、数位相机(DSC)、手持式电子零件等,拥有600余项全球技术专利。因误判行业形势,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5 D$ ?% m5 p( O& T 
, q: h6 X$ M: F% @- U  类似的企业迁移、倒闭情况,虽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但对东莞整体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可见的。从2009年至今,东莞有4年GDP实际增速未能完成当年目标。据《2015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预计全市2014年生产总值5881亿元,同比增长7.8%,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但较预期的9%仍有差距。 
1 s- z( ^$ F& R0 K2 w 
2 O: W/ I/ d4 E5 v  虽然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对媒体表示,GDP增速的降低并没有让他感到紧张,但东莞更多现存的企业确实感到焦虑。 
6 g' ^- e4 v) _: g0 L8 [! i' T7 U. S0 k 
  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认为,东莞已失去了基础制造业优势。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在20多年前台商来到东莞,第一个是政策,其次土地,土地取得起来非常方便,还有充足的劳工。但是目前,这些很多优势都不存在了。但是政策的优惠还是有的,最重要的是,完整的产业链还保持着,这是东莞吸引外商留下来最重要的原因。” 
8 ?( Y1 a7 J9 E: v; u7 R! g5 h$ P% }' K  E( u; O: z7 H8 A4 T 
  即使这些企业想要留下来,自身也需要做出改变。施幸宜就认为,在东莞留下的企业,如果没有研发、升级,还靠低价,很难生存。东莞留下来的产业链,如果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提升技术,还是会有企业被淘汰,因为工资仍在逐年上涨。7 V# l9 j) s; l' [2 I, |3 k% Q. q 
: }9 n* ^; W6 U' J 
  日普也曾尝试着向多元化发展,却以失败告终。 
4 `( s& c3 P* D9 X( `" b2 R 
) E4 `0 ~$ u5 X7 \$ k  2008年,日普开始转型,第一步是投资升级在大陆的车间设备。当初的设想是,虽然日普的主业是做礼品,但其关键技术可以拓展到电子零件,做 notebook的零件。然而,由于不了解电子产品市场的特点,杀进去才发现电子产品周期短,量大,毛利低,竞争激烈,企业无法适应,致使这次转型失败。 
! p  n- s4 F6 h/ B! m5 V 
2 G4 x, K8 v* W2 K  施幸宜总结说,“我们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杀价竞争。我们也与iPhone,HTC有过合作,但最后退出了,这次转型也只不过坚持1年。同业基本也都是亏损。”& W4 Y1 a& Q' p" C 
 
0 C5 R+ V2 L; ^& w 
0 h, a: i& W  C% G" T# R- { |